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6
記者 范 娜

收割機在王軍成家地里作業。記者 陳方斌 攝
進入5月下旬,我市各地小麥陸續進入收獲期。聽聞鹽湖區三路里鎮墩張莊村的旱地麥畝產高于往年,6月1日,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汽車駛進墩張莊村,一片片金黃色的麥田就映入眼簾;鄉間道路上,不時會看到收割機“行色匆匆”的身影;村廣場上、各家各戶門口,隨處都能看到晾曬的麥粒。
在村民王軍成的地里,一輛收割機正在轟隆隆作業,所經之處,被卷起絞碎的小麥秸稈在空中飛舞。
地頭站著幾個人,其中一個是王軍成的哥哥王灶成。他說:“弟弟常年在外打工,這塊地由其他兄弟管理,一共有三四畝,雖然地勢不太好,屬于丘陵臺地,但收成比去年還好哩。”
一旁的三路里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董佰陽介紹道:“去年秋收秋種時,雨水特別多。往年都是9月下旬就能種上,去年大部分小麥普遍播種推遲,都種到10月底11月初了。”
墩張莊村有5000畝左右耕地,其中3800畝種的小麥,全部都是旱地麥。
上午近10時,驕陽似火,在另一塊麥田,兩名農機手正坐在一輛收割機下吃飯。一名身著西裝、身材微胖的男子蹲在一邊,往他們碗里夾面條。
“我是墩張莊村專門幫農民聯系收割機的經紀人。這輛收割機是5月30日我從絳縣找過來的,每天早上6點就出來作業,忙到現在才吃上早飯。”身著西裝、身材微胖的男子名叫王天喜,今年62歲,他說,自己為農民和農機手做牽線工作已有20多年,認識聞喜、萬榮、稷山以及臨汾鄉寧等地的很多農機手。“農機手很辛苦,農忙的時候都顧不上吃飯,昨天一天就沒吃上正經飯,中午都是餅子就礦泉水。”
除了尋找收割機收麥、照顧農機手的吃住,王天喜還負責調解農戶和農機手之間偶爾出現的糾紛。“每到麥收時節,墩張莊村都會有一二十臺收割機來作業。”他說。
墩張莊村的小麥每年5月25日左右成熟,到6月5日前就能收割完畢。“總的來說,是增產的趨勢。”董佰陽說,去年的降雨量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多的,給今年小麥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去年墩張莊村的小麥平均畝產是142公斤,今年近200公斤了,更有個別農戶畝產達到了近400公斤。
董佰陽說的這個“個別農戶”,便是村民王志軍家的地。
王志軍家有11畝地,平時他在城里跑車,主要運輸水泥、磚、沙、垃圾等,在家的時間很少。去年秋播時,雖然雨水多,地里濕度大,給播種增加了難度,但因為他要跑運輸,就湊了個不下雨的天氣,克服困難把11畝地全種上了。
今年5月29日,他家的麥子成熟了,收回來一看,顆粒飽滿、色澤金黃,非常喜人。
“我這麥子可好哩,現在收了5畝,地里還有。”撫摸著院子里已經曬干的麥粒,王志軍高興地說,就等著種子公司來收了,給的價格比市場價一公斤能高0.2元。
說起小麥增產的管理方法,董佰陽坦言,管理方法都一樣,王志軍就是占了適時播種的光。
董佰陽介紹道,三路里鎮的旱地麥子大多選用的是晉麥47號品種,這是一種弱冬性、中早熟小麥品種,由山西農大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麥育種組選育,適宜山西南部旱地及補充灌區種植。
還有就是統一宣傳,根據時節安排農田管理。在冬前進行化學除草。2月份小麥起身的時候耙耱碾壓,以提溫保墑,促進小麥及早返青。3月下旬到4月初,及時進行“一噴三防”,基本上會噴兩次。
“三路里鎮共有2.4萬畝小麥,每到噴藥時,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都找來專門的‘一噴三防’隊伍作業,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董佰陽說。
收割機地頭轟隆隆,村民豐收笑呵呵……這些聲音共同匯成了墩張莊村的夏收“交響曲”,也勾勒出了我市小麥豐收的美好圖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