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6
記者 陳永年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失血、輸血、造血三個階段。
垣曲縣在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中,注重以創新為引擎,緊密聯系村情實際,通過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組織形式、分配方式、服務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高了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
5月26日,記者深入垣曲縣數個村子進行采訪。
優化組織方式
“哪怕一個線頭都是集體的”

垣曲縣英言鎮關廟村木耳種植大棚內工作人員在采摘木耳
大棚中,一串串菌棒像糖葫蘆一樣被直直地吊著,在重力作用下,極為整齊。黑得發亮的木耳,就生長在這一串串的菌棒上,鮮嫩異常。
當日,在垣曲縣英言鎮關廟村一個大棚里,找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小民時,他正帶著二十幾個村民采摘木耳。
這種被稱為“吊袋棚”的木耳種植大棚,村里有兩個,每個可以種10萬袋菌棒。邊上還有兩個“平地棚”,菌棒被平擺在地面上,種植量相對更小,當然投資也低。
這里的大棚、菌棒、正在生長的木耳,以及不遠處的菌棒生產車間里里外外所有的設施設備,都是村集體所有。用趙小民的話來講就是:“在這里,哪怕一個線頭都是集體的。”
關廟村共有575戶1507人。以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為零。2016年,為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村“兩委”牽頭成立了圣威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為了解決村民種植木耳的菌棒需求,村集體申請扶貧資金115萬元、爭取市縣村集體經濟試點村發展補助資金30萬元,村“兩委”干部、群眾又自籌75萬元,建設了年生產120萬袋的黑木耳生產基地。合作社負責菌棒生產、放菌養菌等前期環節,然后把養好菌的菌棒發給農戶種植,成熟后再由合作社統一回收、包裝和銷售。在方便村民的同時,村集體也有了收入。
如今,該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已達20萬余元。
入村采訪,最深的印象就是合作社姓“公”之后的創業和運營。
缺少啟動資金——一聲吆喝,7個村干部拿來了32萬元?!爱敃r說得很清楚,既不是入股,也沒有利息,村干部嘛,奉獻一點沒啥。”趙小民說,這幾年合作社發展得比較好,才做了變通,按通行利率給村干部支付,但直到目前這批集資款村中還沒有還完。
臨時有急活——還是一聲吆喝,全體黨員干部集體到廠里,連著干了兩天活?!耙膊皇枪筒幌氯?,但村里剛開始創業,錢都要花到刀刃上。大家的企業嘛,干點活兒還不應該?”趙小民又說。
重要節日環境整治——還是黨員干部帶頭,村民能來的也都來,揮锨舞掃帚……
合作社姓“公”,村干部“吆喝”起人的聲音就大、腰桿就硬?,F在村民從這個集體企業中每年能領0.5公斤黑木耳,雖然大的紅利還沒享受到,但他們都知道企業是掙錢的,只是掙下的錢又投進生產中了。
目前,企業已經累計投入資金400萬元。除了村集體每年20多萬元的入賬外,更多的收益被務工的村民獲得——合作社每年的工資性開支就達50多萬元。
這段時間在大棚里采摘木耳的20多名村民,每小時可以賺得7元錢。這樣的工作,他們會持續兩個多月。而最忙的時候,合作社里里外外掙工資的人會有四五十個。
目前,像關廟村這樣,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再通過合作社創辦、經營經濟實體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村子,在垣曲已經有不少了。通過對村集體經營主體所有制的創新,讓經營實體姓“公”,達到了優化組織形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安全的目的。從垣曲縣的實踐來看,這樣的創新,有利于上級支持的項目資金更高質量、更安全地落地,也更有利于為村集體留下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次次“輸血”不見血,這次不一樣的是,真正把“血”輸給了村集體,把“血”真正留在了村集體。
創新分配模式
“在這里建棚給那里交錢”

垣曲縣皋落鄉鼎諾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
沿著柏油道路,采訪車在垣曲縣皋落鄉鼎諾種養專業合作社(下簡稱鼎諾合作社)廣闊的園區中穿行。車窗外閃過三四個已經建成的新大棚。
皋落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劉生說:“這是縣移民辦為3個移民村建設的蔬菜大棚,協議都簽了,棚也建好了,就等驗收了。大棚投入運營后,每年除了給縣財政、移民村交錢外,我們的皋落村集體也能增加近兩萬元收入?!?/p>
別的移民村沒有條件建大棚,上級部門便將資金投到具備產業規模、經營能力更高、資金使用更安全的皋落村,由鼎諾合作社具體經營,每年的經營性收入,按約定的比例在政府財政、移民村和皋落村中進行分配。這在當地被稱為“飛地經濟”。
該合作社創建于2013年3月,2021年年底實現產值866萬元,實現利潤347萬元,總資產3296萬元。截至2021年年底累計投資4500萬余元,流轉、租賃農戶土地2250畝,其中種植核桃樹經濟林1220畝(林下蔬菜300畝),菊花500畝,櫻桃及甜杏采摘園30畝,設施蔬菜500畝。
鼎諾合作社在皋落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位置至關重要。以前村中基本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合作社發展起來后,成為村中的經濟支柱。如今,合作社每年向皋落村集體上交20多萬元,這些錢分為3個部分——
資產收益:17萬元;
移民投資收入:移民辦通過合作社投資建棚解決移民群眾就業問題,每年合作社除了支付移民群眾務工交通補貼、資產收益上繳財政以外,還需交5萬元給皋落村;
“飛地經濟”:有的移民村沒有條件建大棚,縣移民辦就將資金投給合作社建大棚。合作社解決移民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每年按總投資額的3%上交。上交金額中,70%歸移民村,30%歸皋落村所有(約1.62萬元)。
這樣算下來,今年皋落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接近30萬元,在垣曲縣,也算數得上的集體經濟好的村子了。
如“飛地經濟”一樣,充分利用現有成熟的經營實體,通過財政資金“輸血”,村集體按年度獲得收益——這是一種投資、經營、收益分離,通過分配制度創新來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的新辦法。
采訪中,村中一片土地正在整理,準備建大棚。這些工作的實施主體和所有者,是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這或許標志著該村集體經濟發展由“單引擎”走向“雙引擎”。
張劉生說:“集體的合作社以后也不會由集體來管理,而是放出去讓有能力的人經營,村集體每年按投資額的比例分紅就行。做得好有人競爭的話,還可以招投標,進一步提高分紅額度?!?/p>
好消息接踵而來,今年省里下撥給了皋落村400萬元的鄉村振興項目資金,村里將資金定點投給一家合作社,每年又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收益。
有了上述預期,張劉生對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很樂觀:“現在不到30萬元,今年會增加到60萬元,明年可能會達到100萬元。”
集體經濟最終的目標,還是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目前,村里正在籌建養老院,以解決老年人的吃住和日常照料問題?!敖ǔ闪耍褪袌鰞r相比,村民養老方面的負擔要減輕近一半。年輕村民也能更放心地去外邊掙錢了?!睆垊⑸f。
提供增值服務
“我樂意村集體加入進來”

垣曲縣華峰鄉河堤村遠航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李紅寧在檢查新購的玉米大豆復播機
在華峰鄉河堤村,李紅寧這兩天喜事連連。
李紅寧是垣曲縣遠航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采訪當天,他剛剛接回8臺玉米大豆復播機。前兩天接回來的4臺,整整齊齊地擺在合作社辦公室的門口。
一臺機子1.7萬元,這一撥“添丁增口”,合作社就花出去了20多萬元?!敖衲瓿袚丝h農業農村局的玉米大豆復合帶狀種植項目,全縣共1萬畝,我們承擔了6000畝?!崩罴t寧說。
農機合作社,主營業務是托管。在承擔村民土地托管服務中,有兩個問題讓李紅寧很頭疼。一是糾紛,比如服務面積和村民不一致,作業中損壞了村民莊稼,溝通成本和解決成本都非常高。二是規模,因為合作社都是與一家一戶村民協調實現托管,土地不能連片,作業成本較高。
長期的實踐中,李紅寧總覺得他們經營主體與一家一戶的老百姓之間缺個什么。如今,他好像找到了答案。
前段時間,上級下達了“小麥促弱轉壯專項資金”,這次一改過去投向專業合作社的模式,而是投向了村集體,由村集體來主導資金的使用。
村集體與李紅寧達成協議,由村“兩委”協調村民,合作社只管作業,所有問題只對接村集體。這樣一來,合作社的溝通、協調成本大幅降低。另外,有了村集體的協調,更容易實現連片作業,提高作業規模和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正是這次借助上級專項資金的模式探索,讓李紅寧有了破解難題的新想法:把村集體引入進來,承擔更多的功能,同時分得一定的收益。
“村集體參與進來的話,我們也樂意從收益中分出一定的比例給村集體。這樣村民沒有多掏錢,我們合作社綜合收益也沒減少,三方都能獲利?!崩罴t寧說。
合作社沒有少掙錢,村民也沒有多花錢,而新增的主體村集體又多了新收入。奧妙在哪里?
原來的溝通、解決事端成本以及擴大規模的成本都很高,這部分錢合作社也都是支付了的,只不過有的是隱性成本而已。而村集體介入后,這部分的成本可以明顯降低。降本再加上增效新產生的收益,在提供了增值服務的村集體和實現了更高效率的合作社之間進行分配。這才是三方共贏的真實原因。
李紅寧希望引入村集體的積極性,源于他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兩年,李紅寧推廣一種被稱為“土地銀行”的托管模式,采取自愿的方式,由農民將土地經營權作為資產交給合作社,由其代替農民經營,每年根據經營狀況進行分紅。
這種模式中,農民什么都不用干,什么也不需投資,每年就可分得70%的利潤分成。但在這種模式中,如何取得農民的信任,以及每年的生產費用(投入)和土地產值(收益)如何讓農民信服,都成為擺在李紅寧面前的最大難題。
必須有個中間人,這個中間人最好是村集體?!按寮w公信力更高嘛,而且還中立,村集體提供這項服務,分得一定的收益,這是正常的,我們也很愿意。”李紅寧說。
規模化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要過的一道關,在通向規?;牡缆飞希洜I主體的需求有多大,村集體在其中的作為就有多大。而在村集體施展作為的過程中,經營主體必然有著提高經濟收入的空間。
攝影記者 陳方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