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5-19
■任良杰
峨嵋是一個小山村,因地處峨嵋山嶺一帶而很有名氣。
站在峨嵋嶺上,綠色覆蓋著山山嶺嶺、溝溝岔岔,一望無際的綠浪,向四處張狂地延伸。
綠色穿透了時空,賦予了生命力,裝扮了新生活。峨嵋嶺,我始終覺得它極像父親的臂彎,緊緊地把幾百口人的村子摟在懷中;山間潺潺的溪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滋潤著這一方水土,也哺育著這一方人。
峨嵋嶺的生動體現在一個“綠”字。于是,奇跡出現了,點樹成林,點綠成金,倡導綠色理念,給現代人提供了休閑的去處,鮮活了一個生態世界。
曾經過往,沉寂的山嶺不再平靜,鳥雀驚飛,花草踐踏,野獸嘶鳴,闖進來一群鼠目寸光、心懷鬼胎的“能人”,挖掘、掠奪、屠殺、攫取……隨著光閃閃的大斧一揮,挺拔的林木倒下了,翻滾的綠波消失了,接著乍聽一聲轟隆隆的炮響,山被炸得面目全非,這邊震開了窟窿,那兒被夷為平地。煅燒石灰的,偷拉石頭的,加工石子的,陸續而來,雖然石頭物有所值,被建成一座座房、打起一堵堵墻、筑起一條條路,但是,大山在流淚,哭得那么傷心,哭得那么悲愴,哭得那么絕望。或許這哭泣的聲音只有蒼天能隱隱約約聽懂。生態的破壞,裸露的巖石,兇殘的殺戮,打亂了動物的生存規律,它們不得不四散逃竄,流落他鄉。野豬無影無蹤了,狐貍夾著尾巴溜走了,黃鼠狼不知該把家安在哪里,山雞一門心思想著去遠方筑建愛巢,鳥雀拍打著翅膀另尋國度了……
峨嵋山嶺的軀體破碎了、根莖肢解了、樹枝斷裂了、鳥獸散盡了。這時,村里有一個人的心在淌血,他大膽地站出來,怒吼一嗓子:荒山不治理,早晚要喝西北風!于是,他向支、村委立下“軍令狀”:植樹造林,福及子孫,用上三年五年不行,耗費十年八年總行,就算是搭上這條老命也要讓大山披綠換裝、郁郁蔥蔥,綠色是峨嵋的屏障,綠色是峨嵋的脊梁呀。這個人就是孤身一人的老黨員、老倔頭保山大叔。正如他的名字,他立馬住進山里,擔負起守護的責任。他隨手抱了一床爛被子,帶了幾件破衣服,在溝岔處壘起了窩,支起了鍋,從挖坑栽苗干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像極了爬行俠,攀懸崖,登峭壁,風里來,雨里去,一把蒲扇驅蚊蟲,半壺老茶吟寂寞,他用粗糙的大手栽植的一棵棵小樹苗成活了,長大了,長高了,長結實了,年復一年,遮天蔽日,蒼翠欲滴。一片片濃綠又召回了遷徙的動物,大山恢復了往昔的雄風。而保山叔在某一天,終因多年住山溝落下了病,支撐不住年老體衰的身子骨兒倒下。當村干部探望奄奄一息的保山叔時,他閉著雙眼用微弱的氣息斷斷續續地說:“我死后,把我葬在終日生活過的那塊山地……和山作伴,與水為鄰……生前看不夠守不夠的大山,到了地下我……我還要看青山綠水,守護好咱這大山。”
峨嵋山下,高坡低凹,嶺旁溝邊,家家戶戶都栽種著經濟作物,一碧千里,生機盎然。你看,經過嫁接修剪整枝的槐米樹,每當盛夏時節,天氣愈炎熱,槐米樹愈枝繁葉茂、長勢喜人,一股股淡淡的清香隨風飄散,彌漫在山坡地頭,鳥兒嘰嘰喳喳地躲在樹葉枝杈上卿卿我我、談情說愛,叫不上名的蜂蝶爭先恐后、嗡嗡嚶嚶地采集花蜜,滿樹盛開了米黃色小花,預示著收獲的季節到了。樹下人頭攢動,匆匆忙忙,有的拿著自制帶有鐮刀的長竹竿,有的在木桿上綁有繩子拉動的鋒利帶鋸剪刀,咔嚓咔嚓,一串串的槐米輕輕地落到地上,年齡稍大的婦女低頭撿拾,十分麻利地把槐米裝進袋子里。千萬別小瞧這槐米樹,其實它全身都是寶,花兒可以制成槐米茶,果實也可曬干泡水喝,雖然味道苦澀,但“良藥苦口利于病”,而且一些年久的槐樹皮還可藥用。最劃算的是,一斤經晾干的上等槐米竟可賣到二十幾元。你再看花椒樹,一叢叢,一簇簇,那青青的葉子、紅紅的籽粒,每到成熟的采摘季節,也是香氣氤氳、沁人心脾。這時,男女老少著上衣,穿長褲,戴手套,持剪刀,端篩子,辛勤勞作的同時還要提防樹上長的尖刺,小心翼翼地采摘籽粒。經處理后的花椒一斤市場價最高賣到幾十元。還有那一壟壟、一畦畦的柴胡、黃芪中藥材,適宜在雨水稀少、耐抗干旱的山地里生長,麻煩的是需要隔三差五去拔草,只有把雜草除干凈了,地里才會長出高質量的中藥材,每畝能賣到幾千元甚至過萬元。
山里人從綠色經濟作物中嘗到了甜頭,腰包漸漸鼓起來了,從此告別了一窮二白、艱難困苦的歷史,也摒棄了那種“好出門不如歹在家”的傳統觀念。在農閑的時候,人們紛紛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闖蕩,打拼自己的小日子。事情往往是這樣,有走出去的,就有返回來的。一位年輕的大學生,念念不忘生養他的故鄉,他要用在高等院校學來的知識回報父老鄉親和后稷子民,開發綠色生態游,嘗試綠色食品行。他租借了山村一排排、一孔孔的舊窯洞,把窯洞裝修一新,擺放了古香古色的家具,讓游客在這里消遣散心,又籌措資金興建了五間大平房,打造了集旅游、休閑、度假、餐飲為一體的農家樂山莊。這里的廚房都是開放透明的,可以現做現吃,食物原汁原味原生態,讓游客盡享口福。這里有養在水里游來擺去的魚,有圈在網里低頭覓食的雞,有圍在欄里活蹦亂跳的羊,燒魚蝦、燉土雞、烤全羊,土雞蛋、山藥蛋、槐花蜜,拌香椿、炸花生、煮毛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凡是走進這里,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找回山鄉生活的歡樂,體驗天地造就的風物,看春花爛漫,沐夏日涼風,賞秋天紅葉,詠寒冬白雪,真的是置身于綠色氧吧,陶醉于四季輪回。
綠,是峨嵋的源泉,是峨嵋的顏色,是峨嵋的靈魂,是峨嵋的希望。峨嵋在一個綠的時空穿梭著,峨嵋在一個綠的時代泛綠蕩漾著,峨嵋在古老與現代的綠色里,綠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