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5-19
■王新欣
石獅子、垂花門、格子窗……這些是姥爺家的院子帶給我的記憶。姥爺家清朝時經商,家中殷實,宅院也很大,我上的小學就是在姥爺家私塾舊址上建起來的。可惜,這一切早些年就都已不復存在了。
我的家鄉在聞喜縣,像姥爺家院子一樣的古建其實有很多。小的時候,在鄉間總能遇到一些坍塌的城墻、獨自矗立的碑樓、“土里土氣”的院落,它們在黃土地上靜默矗立,像一位老者,雖年邁、孤獨,卻又極具風骨。
聞喜的古建,僅僅是古民居這塊,就大有文章。趁著風和日麗,我走訪了兩處清代民居,從中也窺見了些許當時人的生活。
“婚禮得去老宅辦”
一年多前,在畖底鎮康村的一座清朝宅院,大門上的“懷永圖”牌匾被紅綢裝扮得格外喜慶,雷璽潤和父母一起,招呼著前來道賀的賓客。新娘張欣坐在鏡前準備梳妝,她身著一身大紅色的秀禾服,背后是鑲嵌在墻里的老式木柜,面前的木制窗格外,是素雅的白墻黛瓦和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一眼望去,讓人恍惚以為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時光。
當時,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他們婚禮的視頻,一直念念不忘。趁著清明,我來到康村,見到了這座近200年的老宅。外墻很高大,青灰色的磚石上蒙上了層層塵土,一群孩子嬉鬧著從院墻外跑過。高大的“懷永圖”牌匾上方,是紅色的懸山頂和繁復的木雕,門前的兩個拴馬樁默默相守,“據德依仁處事不逾規矩外,存心養性置身常在太和中”的聯語寄托了雷家祖上的訓誡。
不一會兒,雷璽潤的父親雷玉章便趕來了,我們隨他進入了宅院。剛進大門是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盡頭是四個石雕精美、紋飾復雜的高大門樓,也代表了雷家早前的四個分支。雷玉章的院落最為恢宏大氣,拱形門的上方是印有“履坦吉”字樣的牌匾,再往上是刻有鳥、蓮等紋飾的石雕。進門便會看到一座以鹿為主題的石雕影壁,上面還雕有仙鶴和松樹,代表松鶴延年。穿過影壁右側的一道小門,偌大的四合院便赫然出現在眼前,整個院子里,石雕、木雕令人眼花繚亂,而房子里的土炕、家具,甚至通往閣樓的樓梯也多是清朝所留。難以想象,這里前不久還舉辦了一場婚禮。
雷玉章如今居住在鎮上,偶爾回來小住,之所以選擇在老院給兒子舉辦婚禮,因為這是他從小長大的院子,更是他們雷家幾代人共同生活過的地方,用他的話說,“婚禮當然得去老宅辦!”
在上世紀,康村的清代民居還有很多,但如今,多數已經被拆除或者坍塌,只有雷玉章的宅院保存最為完好。“我和我父親這輩都是單傳,不存在分家的問題,再加上經濟條件允許,院子得以保存下來。”雷玉章說。
從雷家出來,看著村子里到處遺留的清代民居痕跡,想著來時一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貌以及村落與村落之間遙遠的距離,我突然明白,交通不便也是這些民居得以幸存的一個原因,或許,這也是山西古建保存相對完好的機緣之一?
老院里的鄉廚記憶
離開康村,車子繼續在北垣上馳騁,這處黃土高原上的臺地,藏了不少古建。據說在下官張村,還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有了熱心村民的指引,我們很快見到了這處四合院的小主人趙韓磊。
趙韓磊今年17歲,在太原上大學,他的爺爺是鄉廚,早前一直承包本村及周邊村子的紅白喜事筵席。在趙韓磊的記憶中,家里過幾天就會“熱鬧”一場,尤其是接喜事兒的時候。天蒙蒙亮,奶奶和媽媽就開始蒸饃,爺爺也張羅著備菜。不一會兒,一些小伙伴和村里的長輩們就會陸陸續續、有說有笑地到自己家來。四四方方的院子,可以裝得下十幾張桌子。等待開飯的過程,大人們圍在桌邊說話,趙韓磊則和小伙伴們在院子里跑來跑去,繞過麒麟石雕的影壁,邁過“喜聞三聲”牌匾下的門檻,經過“更上一層”閣樓的木質垂花,在院子里來來回回不知疲倦,給古樸的院子增添了不少快樂的氣息。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老院,一抬頭便看見了大門上的牌匾“禮六行”,兩側的石聯“門高豈必同王謝,品異但求學管陶”,顯示出主人的品行追求。趙韓磊還為我們找來了他的爺爺趙文偉。趙文偉介紹起這座院子,眼里充滿了喜悅和自豪:“這個影壁上面刻有一只大麒麟和兩只玩繡球的小麒麟,將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表現得十分靈動。”繞過影壁,便是院子了,其中正房尤為惹眼,幾乎全部用楸木建成,上面的木雕涵蓋了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等多種意象,二層為繡樓,頗有些吊腳樓的意蘊,其上的匾額“更上一層”,則代表了主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在老院,我還看到了趙文偉當年承包宴席時使用的木制桌椅,它們堆放在角房,于無聲中將這座宅院那些年的歲月紅火娓娓道來。“記得那年,我和我哥在一周內先后有了孩子,父親一高興,便請來樂隊,擺上酒席,讓全村的人一起來熱鬧。”在歡天喜地的鑼鼓聲中,在四四方方的四合院里,趙文偉忙著為大家準備飯菜,家人們跑前跑后,房間里不時傳來兩個小嬰兒的啼哭聲……那場面,別提多開心了!
老院的鄉廚歲月成為祖孫倆共同的美好回憶,只不過斯年已去。但,老院依舊是清朝那個老院,雖然院主人一茬一茬地在更替,院里的石雕、木雕在慢慢風化,房梁上刻有的“清道光十七年”逐漸變得模糊,但這些痕跡,歷經滄海桑田,還是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向后人默默訴說著往日。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民居,不僅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歷史信息,也承載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記憶。也許在歷史的無盡長河中,誰也無法憑史料中的文字,想象出阿房宮的美輪美奐,但當我們真實地站在這些古建、古民居的面前,那個年代的建筑工藝,那些尋常人家的生活方式,便從一磚一瓦中滲透出來。這也許就是古建身上的生命氣息,也是古建存在的意義所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