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運城博物館、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鹽湖區博物館的互動、科技、青春之力——

5·18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力量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5-19

記者 牛嘉榮

5月18日,游客駐足參觀《華夏尋根》展廳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記者走訪3家博物館,探索它們在講解、傳播、展覽、文創等多方面的創新;看它們在現實與歷史的時空展示中,如何讓文物說話,如何展現文博之美,如何在傳承與保護中激發博物館的力量。

5月18日,聞喜縣博物館工作人員設立咨詢臺,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向過往群眾發放宣傳資料。

運城博物館,互動之力

激發博物館的潛力與能力

讓博物館進入生活場景,讓文物“走”出展柜;在博物館不只是看展品、聽講解,還能解鎖更多新花樣學習文物知識……運城博物館選擇用“互動”發揮博物館社教功能。

5月18日,運城博物館走進鹽湖區北相村,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村民科普文博知識。

互動,是運博與城市的互動。5月18日8時至12時,鹽湖區北相鎮北相村立起了一排展板,上面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闡釋”和“運城博物館簡介”。展板前有博物館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有村民駐足觀看的專注,運博在博物館工作人員一句句答疑解惑中,“流動”了起來。

“這國際博物館日是個啥?”

“運博在哪呢?啥時候可以去?”

“發的袋袋和冊子上印的都是啥?”

……

“坐107路公交車轉27路、14路、26路就可以到運博,除了周一都能來運博逛,展板上印的陳列展覽和館藏珍品都是咱運城的歷史與文化……”   

博物館工作人員耐心解答著村民們樸素的問題,并向大家贈送本次活動的精美禮品袋與宣傳冊。

運城博物館講解老師為游客免費講解

“講解文物歷史、擺放文物圖片展板、發放宣傳冊其實都是次要的,主要是想讓運博‘動’起來,想突破以往的文字、圖片宣傳模式,而是走進鄉村、走到鄉親們的身邊,走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告訴大家——我們是運博。”工作人員說。

互動,是志愿者與游客的互動。5月18日,運博推出了“藍影隨行”志愿服務,旨在為來館參觀者提供引導服務。為此,幾乎各個展廳都有“運博藍”忙碌的身影,楊麗便是其中一員。

“運博藍”楊麗為游客講解《朝元圖》

楊麗2018年加入“運博藍”團隊,擁有5年志愿經驗的她,對運博可以說是了如指掌。“運博現在更加注重游客互動的體驗,這不僅是我們志愿團隊對游客的幫助,還有制作文物模型等社教活動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另外也有館內設備的更新與游客間的互動。”楊麗說。

“就拿今天的活動來說,運博迎來了13名小小游客,平均年齡也就3歲左右,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游覽運博。那單純的講解和文物展示其實很難吸引住這群孩子的注意力,我們做的正是引路人的工作,充分借助館內的互動設施來為孩子們打開歷史文化的大門。”楊麗介紹起館內的音響、燈光、視頻、電子屏幕對互動體驗的幫助與提升,“走進《條山風云》展區,就會傳來炮火轟鳴的聲音,隨之電子屏幕會重現歷史風云,像展柜前的電子屏幕,手指輕輕一點就能看到動畫等內容。這些互動設置,為博物館帶來了新公眾與可及性。”

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科技之力

歷史文物的古韻新生

5月17日下午2時,由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與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聯合推出的重磅大展《和光同塵——中國傳統文化之道》通過在線直播,與全國觀眾見面。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展部主任安海一同走進直播間,主持人為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宣教部主任張青,他們一同與云端上的游客分享永樂宮的藝術成就、歷史價值和人文精神。

5月17日,《和光同塵——中國傳統文化之道》直播現場。 

“山西真是個寶藏勝地。”“這就是視覺盛宴,眼睛享受的同時還了解了新知識。”“保護文物的典范。”……直播結束后,該展覽的觀看人數達到43.61萬人,無數觀眾紛紛留下評論表達著對永樂宮館藏文物和山西歷史文化遺存的贊美與贊嘆。

這場線上直播,突出了博物館的科技之力,即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文物古韻煥發新生,具有更鮮活、多元的生命力。其中,《寄寄老人款陶枕》和《朝元圖》堪稱數字賦能的典范。

一只透明盒子,一個元代陶枕碰撞出了科技的火花。手指輕點“透明盒子”,陶枕的三維圖像出現在“盒子”中。這“盒子”其實是一塊電子屏幕。

在直播中,安海老師現場作示范,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縮放、翻轉、點擊,就可360度觀看陶枕,陶枕的紋飾也呈現在全國云游客的屏幕中。

“這項技術在全省還沒有被普遍運用,是在永樂宮嘗試使用的新技術,效果就是在屏幕中呈現文物的三維圖像,比傳統說明牌、講解員等方式更直觀、豐富地展示文物。從科技層面實現文物的可觸、可碰,將數字技術實現在文物的詮釋和解讀上,更進一步拉近了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安海介紹道。

在這場直播中,驚艷觀眾的還有壁畫《朝元圖》。

壁畫動起來了。這是對永樂宮壁畫的數字化修復。這是先進數字影像技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展示方式。

云層流動,如海浪翻騰;衣袂飄揚,若仙人在天。150平方米的壁畫展示,靈動、輕盈,祥云緩緩流動,仙鶴凌空飛舞,仙人衣袂飄飄、端莊祥和,場景美輪美奐,讓人身臨其境。

“我們利用3D打印技術,先將《朝元圖》中人物形象進行分層,再通過色彩還原,將畫面凸顯出來,之后經過動畫制作,將里面人物的動作逐個分析,最后再實現整合,最終形成一幅完整的‘活’起來的《朝元圖》。”安海介紹道,“這是用現代科技重現古人智慧。會動的《朝元圖》,向觀眾作了更直觀的壁畫展示,更有利于觀眾理解人物的動作、服飾,幫助博物館提升展示效果。”

鹽湖區博物館,青春之力

青年人在行動

“我從20歲剛畢業就在鹽湖區博物館做講解員,今年是我講解文物展覽的第30個年頭了。”鹽湖區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劉麗說,“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我們的布展策劃與往年有所不同,更富有朝氣,更多體現創造力。”

這一切,還要從一面銅鏡講起。

5月17日,鹽湖區博物館官方抖音賬號“鹽湖文保(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宣傳視頻,是《芮光寶鑒》臨展的重磅文物——犀牛望月銅鏡。

視頻中的古銅鏡細致生動,雕刻精美,其被時光打磨出的斑駁痕跡,通過鏡頭流轉,向觀眾無聲講述著這件青銅器在歷史長河中的動人故事。

光影、配樂、特寫,塑造出了這條視頻的典雅質感,而完成這一系列拍攝工作的,是24歲的馬立宸。小馬是鹽湖區文保中心科技宣傳股的一員,專業對口的他,在這里為文物拍攝了一段又一段的精美視頻。“其實就是想用更多元的方式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博物館,拍攝短視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也是為了讓文物活起來。”他說。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今年的宣傳策劃便是由科技宣傳股負責的。這支由“90后”組成的隊伍,綻放著獨屬于他們的青春光彩。

“今年活動的重點放在了宣傳上,想宣傳好文物、宣傳好博物館,就得從‘廣’和‘精’兩方面下功夫。”股長穆榕說,“在‘廣’上面,我們采用了云直播、云展覽,讓文物擁有更多說話的方式。18日當天,除了線下的宣傳活動,還將《芮光寶鑒》臨展直播,讓廣大觀眾足不出戶便可了解銅鏡的歷史脈絡。‘精’就精在了文創設計上,帆布袋、筆記本、書簽是為本次活動推出的文創產品,借以展示出我館的珍藏文物與特色。”

據穆榕介紹,文創產品的設計構思從4月10號開始,至4月底完成生產。其間,團隊3人互相接力,經過3版設計修改與無數次細節核定,才確定出最終方案。“1000個帆布袋和3000本筆記本由我們負責,后來總覺得對館藏文物的宣傳力度不夠,又由博物館推出了‘文物書簽’,以彌補這一空缺。”她說。

鹽湖區博物館文創產品

5月17日,記者來到鹽湖區博物館臨時展廳,有一個“紅馬甲”在展柜前喃喃自語,“犀牛望月銅鏡是清代文物,源于一個傳說故事,‘犀牛’諧音為‘喜牛’,有大吉大利的寓意……”這是志愿者何瑞琪在練習講解,次日的直播會是她第一次獨立擔綱講解。

“講解文物對我而言,不僅僅是講述一個物件,更是因為可以在講解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流動感,在講解中帶領觀眾一起觸碰文物。”26歲的何瑞琪訴說著文物對自己的意義。

18日,通過鹽湖文保(博物館)抖音直播平臺,這位“紅馬甲”站在屏幕前,向觀眾講述著一面面銅鏡映照過的漫長時光,同時也將自己對文物的熱愛用來感染更多的人。

攝影:記者 閆 鑫 牛嘉榮  特約攝影 張德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