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1-11
■彭建國
進入臘月,感覺時光仿佛被裝上了哪吒的風火輪,春夏秋冬來回飛速運轉,花開的季節清晰得如同昨日,轉眼間,雪花飄飄的臘八節已到眼前。
臘八節是我國古老的民俗節日,它由來已久,傳承至今。古人主張四時養生,每到臘月初八便要吃臘八粥。俗話說,喝了臘八粥,一年都平安。于是,人們總愛在這一天熬上一鍋美味可口的臘八粥。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要一起喝碗飽含深情的臘八粥,以示祛災除病、六畜興旺、人壽年豐、國泰民安。
每年快到臘八節,母親照例要張羅著做臘八粥。初七晚上,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搬罐子倒缸,把家里平時節儉積攢下來的五谷雜糧,逐一淘洗干凈,然后浸泡到水里。除此之外,還要把花生、紅棗、葡萄干等幾樣提味的東西準備好。
臘月初八,天還沒有亮,室外一片漆黑,母親就早早起床,開始忙碌著熬粥。那時熬粥用的是大鐵鍋,母親一邊拉風箱,一邊往鍋底添柴火。風箱一推一拉,火苗歡快地舔著鍋底。隨著風箱“呼哧呼哧”喘著粗氣,灶火映紅了墻壁,映紅了母親那還未來得及梳理的頭發下晃動著的臉龐,也映紅了臘八節的晨曦。
說來也怪,平時愛睡懶覺的我們在這一天總會很早醒來。透過窗戶,看到廚房里有光亮,我邊系扣子邊趿拉著棉鞋往外跑。見我們兄弟姊妹們眼巴巴地望著大鍋,母親說,這熬粥啊很費時,一定要耐心,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可有講究哩!說話間,水燒開了,母親把頭天晚上精心準備的最難熬的幾樣雜糧倒進了鍋,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煮著。當它們裂了口兒,母親又加入易爛的其他幾樣干果、雜糧,一直熬到雜糧開花脹口,才將火勢減去幾分,再用文火慢悠悠地細煮。就這樣煮呀煮、攪呀攪、熬呀熬,直熬煮得雜糧稀爛,成為稀稠適中的粥漿。當鍋里冒出的白氣伴著“咕嘟咕嘟”有節奏的響聲,濃濃的清香彌漫了整個屋子時,絲絲香甜繚繚繞繞的,不由得讓我們垂涎欲滴,饞得我們一遍一遍催問,媽媽,怎么還不出鍋呢?在我們一陣陣的催促聲中,鍋蓋掀開了,鍋里的臘八粥又稠又亮,甜絲絲的香氣飄滿了整個房間。母親拿起勺子,把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分別舀進早已準備好的碗里。
香氣撲鼻的臘八粥,在母親巧手的彈奏中擺上餐桌,看著母親用心熬制成的軟糯的臘八粥,白色的大米晶瑩剔透,圓黃豆和玉米金黃燦爛,臘八粥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沁人心脾。等不及粥涼,我就迫不及待地舀一勺放進嘴里,吸溜一下,又香又甜,狼吞虎咽地喝了起來,急得母親直喊:“慢點、慢點,小心燙嘴!”我哪里顧得上,直把碗里的粥喝光,還伸伸舌頭舔幾下碗。母親笑眉笑眼地問我:“好喝嗎?”我猛地點頭,笑靨盈盈。母親高興得急急地又去給我盛粥。待到額頭上、鼻尖上沁出細密的汗珠時,臘八粥早已驅走了冬季的寒冷,一屋子的溫暖令人如沐春風,每個人紅彤彤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溫情。一家人吃得是那樣香美、那樣熱鬧、那樣幸福,濃濃的節日氣氛,濃濃的親情,全在農家人的餐桌上得到演繹和詮釋。寒冷的三九天,一家人有說有笑地喝著臘八粥,暖胃暖心,幸福綿長。我心里想:要是天天過臘八節該多好啊!
吃粥時,母親總要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年輕人好吃懶做,家里越過越窮,到臘月初八這天,家里竟斷糧了。年輕人饑腸轆轆,搜遍了家里所有的瓦罐器具,最后只找到了散碎的8種雜糧,就把它們一股腦放到鍋里,煮了一碗粥喝。從那以后,他下決心痛改前非,靠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好日子。臘八粥的故事是真是假,是母親編的還是聽到的,都不得而知,可是每年的此時,我們都會聽到。母親用這種淳樸的方式告誡我們,只有勤勞刻苦,才能過上好日子。
母親除了做臘八粥,還泡制臘八蒜。她先把我們吃完罐頭的瓶子刷洗干凈,再倒立瓶子把水控干,把剝好洗干凈無積水的大蒜放入瓶內,最后倒入能把蒜淹沒的醋,加適量白糖,擰緊蓋子,擱置起來。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如同翡翠碧玉。等到除夕,吃團圓餃子的時候,取出臘八蒜,倒出那醋汁,把餃子蘸著醋汁吃,有蒜香味兒,還有酸甜味兒,而且蒜也脆脆的,酸甜可口,少了原有的辣味。臘八蒜開胃解膩助消化,天生就是餃子的絕頂搭配。我拿起一瓣放入口中,細細咀嚼,慢慢地品嘗著其中久遠的味道。
臘八節,充滿著愛,充滿著希望。俗話說:吃了臘八飯,還有二十二天半。也就是說,從臘八開始,“年味兒”便開始從每家每戶的“臘八粥”里飄了出來,漸漸濃起來。中華傳統節日的傳承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堅守中華民族勤勞儉樸的優秀品質,建設美好的和諧社會,是我們紀念這個傳統節日的最重要的內涵和意義。
一碗臘八粥,串起的是家的溫暖。在一碗臘八粥中,我們品嘗的不僅是悠久節日的內涵,更是一份家人之間的濃情蜜意,就在這濃情蜜意中,我們將迎來全新的一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