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馬淑琴時間:2022-01-10
“來了來了……”隨著一小伙伴的急促喊聲,我們抬眼望去,看見隊長親自駕著馬車向我們駛來,穩穩停在學校門口,隨即等在這里的村民迎了上去。這是我們這個小山村迎接客人的最高禮儀。
最先從馬車上下來的,是一位30多歲的短發女性,她熱情地和每位村民打著招呼。不用說,這肯定就是新來的賈維民老師。馬車上裝滿了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還坐著三個與我們年齡相仿的孩子。看起來這位老師是要在我們這個小山村安家落戶了。
我們村屬于山區的一個小自然村,人口不多,交通不便,僅剩一位民辦代教。學校設有四個年級,一、二年級由那位代教老師教,三、四年級就由新來的賈老師教了。語、數、音、體、美所有課程及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她一人承擔。她的三個孩子也分別插到相應的年級中。她的大女兒與我同歲,我們在一個班上課,不久我們便成了好朋友,友誼延續至今。
賈老師的到來,給我們這個小山村帶來了一股崇拜文化的氣息。特別是村里的婦女們,家里有拿捏不準的事,總找賈老師討個主意。賈老師也總會笑瞇瞇地傾聽村民們的訴說,說說自己的見解。當然,我也成了賈老師的忠實粉絲,夢想著長大以后和她一樣,當一名教師。
因和村民們接觸多了,她對各家的情況都有所了解。張小元母親病逝,弟兄又多,爺爺年邁,父親一人顧不過來。他經常放學回家吃不上飯,常年穿得破破爛爛的,大冬天還穿著露腳趾的鞋子。賈老師總在下課后把他叫到教室后面的家里,給他吃的,替他縫縫補補,把自己孩子的鞋子送給他穿。她的舉動感動村里很多人,許多婦女也加入了幫助這一家的行列。
賈老師自己也要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加上她丈夫身體不好,他們一家的日子也不寬裕。但對于學生,她可是毫不吝嗇,為了開闊我們的眼界,她用節省下來的工資,訂了《中國少年報》《兒童畫報》等兒童刊物,放在教室里免費供我們閱讀。她還把自己的收音機拿出來,讓我們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等欄目。是賈老師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賈老師在生活上愛生如子,但在教學方面可是極為嚴格的。我們的作業,她總是面批面改,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為此,她從不分上下班時間,從沒節假日,只要學生有需要,她隨時都在崗。她總是對我們說“只有好好讀書,才能走出小山村,才能改變家鄉的貧窮”。她極為認真嚴格的工作作風,使我們學校在聯區統考中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我升入初中后,到鎮上上學。賈老師也因為教學成績突出,被調到鎮上聯區更大的學校。聽大人們說,賈老師離開那天,村里人拿著平時舍不得吃的雞蛋、紅棗、花生等送給她,但她都婉言拒收了。婦女們拉著她的手不舍得放開,眼里含著淚水……再后來,賈老師又被縣教育局調到縣城一學校挑起更重的擔子。我也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中考填報志愿時毫不猶豫地寫下了“稷山師范”,自此走上教師的道路,并在從教工作中一直以她為榜樣。
如今,我也年過半百,即將退休。當我面對自己的學生時,總有一種自己在已逝的賈老師身旁聆聽教誨的感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