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北京城里最早的一位運城名人——萬松行秀

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0-01-10

金、元兩代均建都于北京,金曰“中都”,元曰“大都”。金元之際,有一位運城老人,在北京城里頗具影響。在他死后,他的弟子建了一座磚塔來紀念他,至今這座塔還完好地保留在城區(qū),并且成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之一。這位老人就是著名禪師萬松行秀。

萬松老人俗姓蔡,磚塔的塔銘說他是“河內(nèi)解人”。有的文章稱他是“金代河內(nèi)(今洛陽南部)人”,有的稱他是“河南懷慶府河內(nèi)人”。其實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他的真實籍貫應該是山西運城解州。

首先,“河內(nèi)解人”的說法,涉及到“河內(nèi)”和“解”兩個地名。而在歷史上,稱作“解”的地名有兩處,一處是河東之“解”,一處是河南洛陽之“解”。“河內(nèi)”的地名也有“大”“小”之別。所謂“大河內(nèi)”是指黃河以東、以北為“河內(nèi)”,黃河以西、以南為“河外”。所謂“小河內(nèi)”,則是特指秦漢以下的“河內(nèi)郡”“河內(nèi)縣”,又稱“懷州”“懷慶府”,治所在今天沁陽市。故要確定“河內(nèi)解人”所指位置,必須是“河內(nèi)”和“解”能夠兼容并且統(tǒng)一。

以這樣的標準來判斷,首先,洛陽處于黃河之南,自古屬于“河南”“河外”,不屬于“河內(nèi)”,故前一種說法,即“金代河內(nèi)(今洛陽南部)人”說屬于自相矛盾,不能成立(既是“河內(nèi)”人就不可能是“河南”人,反之亦然)。后一種說法,即“河南懷慶府河內(nèi)人”只談到了“河內(nèi)”,而“河內(nèi)”下面的“解”的地名并沒著落,故同樣不能成立。與之相反,“河東”之“解”則可以兼而有之。金代所置河東南路,治于平陽府,下面既轄有河中府、絳州、潞州、隰州、耿州、澤州、遼州、沁州、解州,又轄有懷州、孟州,它與只含懷州的“小河內(nèi)”不同,是名副其實的“大河內(nèi)”。河東南路既是“大河內(nèi)”又含“解州”,使得“河內(nèi)”和“解”兼而有之,統(tǒng)為一體,因此所謂“河內(nèi)解人”應是金代河東南路解州人,也就是今天山西運城解州人。

那塔銘為什么不稱他為“河東解人”呢?這和元代的行政區(qū)劃有關。

元代山西隸屬于中書省,分作“大同路”(治大同)、“冀寧路”(治太原)、“晉寧路”(治平陽),而沒有設“河東路”。“路”下轄府、州,府、州下轄縣。當時設有“河東縣”,在今永濟,為河中府屬縣,而“解縣”則隸屬于解州管轄,與河東縣并列。如果元代人稱萬松行秀為“河東解人”,那就是“河東(縣)解(縣)人”,會把兩個平級的區(qū)劃單位混淆到一起。故為了避免行文造成混亂,作者沒有沿襲史書上“河東解人”的說法,而用了“河內(nèi)解人”的說法,其實就是元代晉寧路解縣即今天的運城市鹽湖區(qū)人。

至于萬松行秀故家具體所在,今已難以確指,但蔡姓似為解州名門。民國九年版《解縣志》卷二“氏族略”載有城內(nèi)蔡姓人家:“清康熙時蔡珴創(chuàng)修家譜云:自明末徙居城內(nèi)崇凝坊。其家有高樓一座,故人呼其處為蔡家樓。世代業(yè)儒,清季文煥舉人。現(xiàn)有二十余戶。”或許此即萬松老人家族后裔之居處。

萬松老人法號萬松行秀,自稱“萬松野老”,是金代中都城里的一位德望重崇的高僧。據(jù)文獻記載,他生于金大定六年(1166),早年在邢州凈土寺受戒出家,后到磁州得到雪巖大師傳授,返回邢州筑萬松軒聚徒講學。明昌四年(1193)應金章宗之召,到中都入宮說法,得到賞識,賜袈裟一領,成為曹洞宗著名禪師。蒙古人占據(jù)中都后,元太宗二年(1230)奉詔主持萬壽寺。

萬松行秀擅長佛理顯訣。他一生做過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收了耶律楚材這個弟子。耶律楚材(1190~1244),原是契丹貴族的后裔,后在金朝廷做官。金朝滅亡后,耶律楚材遂皈依佛門,師從萬松老人研讀顯訣,“盡棄宿學,冒寒暑、無晝夜者三年”。三年后,成吉思汗慕名延攬耶律楚材于幕下,命隨大軍西征。臨行前,萬松老人贈給他八個字:“以儒治國,以佛治心。”耶律楚材對此牢記于心。初始蒙古軍所到之處時常屠城。耶律楚材告誡窩闊臺,不可濫殺無辜,使得蒙古軍在攻破汴京時,放棄了屠城。蒙古人入主中原后,跑馬圈地,大肆毀壞農(nóng)田,造成中原“千里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慘象。耶律楚材勸窩闊臺汗,實行軍民分治,保護農(nóng)業(yè),以增加賦稅,保證軍隊的給養(yǎng)供應。他還制定修改稅賦制度,設立十路征收課稅使,增加國庫收入。建議朝廷注重儒學,開科取士,啟用漢族知識分子。在大都設編印所,在平陽設經(jīng)籍所,使得華夏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不泯。耶律楚材得到元太祖、元太宗兩代皇帝的信用近30年,長期擔任中書令(宰相)。元朝立國的規(guī)模多由其制定,從而減少了因文化傳統(tǒng)不同而對中原文明的破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太宗5年(1233),耶律楚材“均定中原鹽酒之利事”,將鹽價由“每鹽四十斤收銀十兩”改為收銀一兩。也就是在這一年,他親薦姚行簡任解鹽使,“命修理鹽池損壞處所”。姚“繪圖獻議”,三年后(1236)遷運司于路村,從而奠定了鹽運專城的基址。因此可以說,沒有耶律楚材的鹽務賦稅整頓,或許就沒有今天之運城。

耶律楚材當然不會忘記自己的師父萬松禪師。元定宗元年(1246)萬松老人圓寂后,為了紀念恩師,他在北京西城建起一座七級磚塔,塔內(nèi)供奉萬松老人骨灰。當時這個胡同就叫“磚塔胡同”。據(jù)元人熊夢祥編纂的《析津志》記載,當時北京城內(nèi)共有29條胡同,“磚塔胡同”即為其一。元雜劇《張生煮海》還提到了這個胡同:“家童云:我到哪里尋你?侍女云: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可見,在元朝時,北京城里就有以這座塔命名的胡同,而且這個“磚塔胡同”當時還是很有名的。

這座為萬松老人建造的磚塔,原為七級,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敕令重修過一次,加為九級。民國十六年,時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重修了一次。今天,這里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個重要的旅游景點。運城人去這里游覽過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為紀念一位運城老鄉(xiāng)而建的塔!

 當然,說起元代運城在北京的名人,人們首先會想到元曲大師關漢卿,那沒得說,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宗師、“曲圣”,確實是運城的驕傲;而萬松行秀同樣也是運城的驕傲。“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萬松老人通過他的學生耶律楚材影響到蒙元統(tǒng)治者的施政,對元代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生活實際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而據(jù)研究考證,關漢卿的生年不會早于1210年、不會晚于1241~1250年,以最早生年為1210年推算,亦較萬松行秀1166年晚了近50年。故萬松行秀為迄今所知生活在北京城里的最早的一位運城籍名人。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