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鉤沉>

篆刻學述論著書目考(下)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1-08

▲《印人傳》書影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桂馥是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云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精于考證碑版,以分隸篆刻擅名。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著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晚學集》和《續三十五舉》等。

《續三十五舉》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刊行一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刊行一卷,乾隆五十年(1785)將以上二卷增補合一,世謂乙已更定本。后道光19年(1839)歸安姚覲元咫進齋重刻本錄入《學古編》《三十五舉》《續三十五舉》和《再續三十五舉》。

姚晏,生卒不詳,姚文田之子,字圣常,號嬰齋。嘉慶年間著名藏書家。

《再讀三十五舉》一卷,刊行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后道光姚覲元咫進齋重刻本錄入。

陳克恕(1741~1809),字體行,號自耕,別署吟香、健清、妙果山人,浙江海寧人。一生沉湎印學,工篆隸,能治印,著有《存幾希齋印存》《篆學示斯》《篆體經眼》《印人匯考》《泠癡符》《硯說筆潭》《篆刻針度》等。

《篆刻針度》成于乾隆丙午年(1786),共8卷:1卷為考篆、審名、辨印、論材;2卷為分式、制度、定見;3卷為參考、摹古、撮要;4卷為章法、字法;5卷為筆法、刀法;6卷為總論、用印法;7卷為雜記、制印色、收藏;8卷為選石。全書編訂頗具章法,內容全面周詳。自稱:“篆刻一道,向無成書。前賢說篆說印散見于他書及印譜內者居多,或有專集,亦錯綜龐雜,學者無從折中。茲就前輩之論薈萃篡輯自考篆以至選石別類分門,使閱者一目了然。”正因為此,頗具系統性的《篆刻針度》流傳甚廣,尤其對初學者較有指導作用。故后人多有翻印。以民國上海朝記書莊和上海圖書館石印本為最佳。

上海圖書館石印本分上下兩冊。前后各有影印原序和后跋三篇。封面右唐駝書簽楷書《篆刻針度》,扉頁為篆書《篆刻針度》,金石花館藏版。

黃子高(1794~1839),字叔立,一字石溪,廣東番禺(今廣州)人。道光十年(1830)優貢生,篤于文史和詞章,工于書法和山水畫,兩廣總督阮元聘其任學海堂山長。清書法家、藏書家。著有《知稼軒詩抄》《石溪文集》《粵詩搜逸》《續卅五舉》等。《續卅五舉》未見單行本,只見1917年商務印書館翻印本。應為原本影印。

汪啟淑(1728~1799),原名華國,字慎儀,號秀峰,又號讱庵、悔堂、退齋居士等,自稱“印癖先生”。綿潭(今安徽省歙縣東南)人。編輯有《飛鴻堂印譜》《讱庵集古印存》《漢銅印叢》等。

《續印人傳》共8卷。記載《印人傳》未錄篆刻家129人,附有名無傳篆刻家61人。未見原刻本,近人葉為銘匯輯《印人傳》和《續印人傳》,增補成《廣印人傳》16卷,補遺1卷,共錄篆刻家1800余人。

顧湘(1829~1880),清藏書家。字翠嵐,號蘭江、石墩山人、石墩山民等。江蘇常熟人。藏書樓名“玲瓏山館”“小石山房”“珍藝堂”,藏宋、元、明舊槧數萬卷,并聘請季菘耘為其校勘古籍,有宋本十余種。尤其喜歡搜羅未刻之書。著有《小石山房印譜》。同治十三年(1874)刊刻《小石山房叢書》《玲瓏山館叢書》收書6種。民國年間抄本顧氏《小石山房佚存書錄》。喜治印,精篆刻,并好集印,曾與弟顧浩集印成《小石山房印譜》。輯選自唐以降,凡有資篆學者36家,為書30部,匯為一編,成《篆學瑣著》。

《篆學瑣著》成書于道光二十年(1840),是一部篆刻論著匯編,又名《篆學叢書》。共輯錄唐宋以來篆學論著包括周亮工、桂馥、汪啟淑等論著30種,并附錄二種。全書8冊,扉頁篆書“篆學瑣著”,背面有刻“道光庚子秋月海虞顧氏開雕”。

民國論著

壽石工(1885~1950),名璽,字務熹,號印丐、玨庵、悲風、玨公、園丁,別署石公、碩公等。齋名有蝶蕪齋、鑄夢廬、辟支堂、綠天精舍、玄尚精廬等。紹興人,定居北京。工詩詞、書法、篆刻,均自成一格。篆刻師趙叔孺、吳昌碩、黃士陵,工穩秀逸,寧靜蘊藉。書法初學歐、米,后參以六朝碑版變化,形成剛勁流暢極富金石之氣。1917年與陳師曾創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后曾在北京女子文理學院、北京藝術學院任教。著有《鑄夢廬篆刻學》《篆刻學講義》《玨庵詞》數卷。

《篆刻學講義》是壽石工先生的篆刻課徒講義。1933年由其學生巢章甫整理并做序鉛印而刊行,當時盡印200冊。無扉頁,第一頁即為巢章甫的序,序后有“癸酉十月受業武進巢章甫敬序”語。

孔云白(1909~1951),字祥宗,別署晨曦閣,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好篆刻,為西泠印社社員,民國時期有影響的印學研究家。孔氏早年求學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拜方介堪門下。

20世紀30年代,印學書籍出版的風氣興起。孔氏有鑒于不少書多彼此剽襲,更多泛論,不切實學,故而著手編寫篆刻普及讀物。他以自身篆刻創作實踐為基礎,多次向他的老師方介堪請教,參考了方氏的授課講稿,并索去相關歷代印例,最終編成《篆刻入門》一書,但在出版時卻獨署己名。方氏非常不高興,師生遂分道揚鑣,不再來往。

《篆刻入門》于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手寫石印刊行,實屬民國石印本之精品。

《篆刻入門》是初學篆刻者自學入門的一本好教材。孔氏在前人著述的基礎上,以歷史源流的梳理和具體專題的分析為重點,從篆刻藝術的縱斷面和橫剖面錯綜論述,分識印、別篆、篆印、用刀、擊邊與具款、名家流別、印論印鈕與用具等九方面,圖文并茂地介紹了篆刻藝術發展的歷史,篆刻學習的方法、技巧,以及篆刻的其他知識,適合初學者參考之用,也適合具有一定水平的篆刻愛好者研習之用。20世紀70年代起至今,中國書店、上海書店、上海古籍書店、華藝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等相繼影印、再版,發行量多達數百萬冊,是20世紀以來影響最大、暢銷最廣的篆刻入門書籍之一。

當代論著

鄧散木(1893~1963),初名菊初、士杰,更名軼,號鈍鐵、老鐵,又號無恙,30歲后自號糞翁,40歲起始稱散木,晚年因病刖一足,故號一足。上海人,晚年居北京。能詩詞,善書法,師蕭蛻庵,博臨眾碑帖,正、草、隸、篆行無所不能。

鄧散木著有《篆刻學》《書法百問》《歐陽三十六法詮釋》《三長兩短印存》《廁簡樓偏年印稿》《癸卯以后鍥跡》《鄧散木詩詞選》等。

和壽石工《篆刻學講義》一樣,《篆刻學》初稿也是鄧散木先生30年代教書育人時的講義,后幾經修改,1979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影印出版。

當代的篆刻界在繼續開創篆刻流派藝術的發展同時,借鑒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不斷突破秦、漢璽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規范,勇于革新,不斷探索,印人也層出不窮。但是圍繞“篆刻學述”的論著卻不如明清,還望篆刻界在學述論著上不斷革新。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