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1-07

篆刻作為一門藝術,是書法和鐫刻的結合,用來制作印章的一門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興于先秦,盛于漢,衰于晉,敗于唐、宋,復興于明,中興于清。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用刀在龜甲上刻“字”,人稱甲骨文。到春秋戰國,開始在玉或者金屬上刻字,即印章的雛形,史稱璽或鉨,在玉上刻制的印章為璽,在金屬上刻制的印章為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書體分為八體,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把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并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從此鉨就廢而不用了。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到王莽定六書時,又把印章稱為“繆篆”,從此便規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形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中國璽印起源很早,從流傳和出土的遺物考察,自戰國時期璽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但關于印學篆刻的論述卻出現得比較晚。歷史有記載的最早應為元代吾丘衍的《學古編》。到明清后篆刻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各種篆刻流派,因此篆刻論著也隨之興盛。明代有何震的《續學古編》;清代有周亮工的《印人傳》、桂馥的《續三十五舉》、姚晏的《再續三十五舉》、黃子高的《續卅五舉》、汪啟淑的《續印人傳》、陳克恕的《篆刻針度》和顧湘的《篆學瑣著》等。民國較有影響的有壽石工的《篆刻學講義》和孔云白的《篆刻入門》。當代最有影響的當屬鄧散木的《篆刻學》。
元代論著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學家,印學奠基人,浙江開化縣華埠鎮孔埠人。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腳痞跛,行動仍頻有風度。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工篆隸,諳音律,書法以隸和小篆見長。洽印不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圓潤秀勁,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閑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
《學古編》成書于大德庚子年(1300)。至今未見原書單行本,僅有道光19年(1839)歸安姚覲元咫進齋重刻本和民國影印《夷門廣牘》中錄入其一。
《學古編》卷一為《三十五舉》,乃是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理論的著述。卷二為《合用文籍品目》,尾附錄一卷。《三十五舉》為此書主體,闡述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故后人往往直呼該書為《三十五舉》,被后世印人奉為經典,人稱“印人柱石”,印學界贊其為“起八代之衰”。魯迅《蛻龕印存》云:“印蓋始于周秦”,后世“向壁刊勒,古法蕩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漢法”“乃復見爾雅之風”。
明代論著
何震(1522~1604),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徽州婺源人,寓居南京。深究古籀,精研六書,孜孜于書篆治印。力主以門書為準則,摒棄當時金石界出現的庸俗怪異和杜撰擅改的陋習。與文彭獨樹一幟,矯正時弊,實現書法與刀法的統一。篆刻作品純樸清新,遒勁蒼潤,素以流利、飄逸、典雅、古樸而聞名。所仿漢滿白文,猛辣挺拔,蒼渾厚勁,疏密均勻。時人譽稱“近代名手,海內第一”。與文彭齊名,并稱“文何”。著有《續學古編》二卷。
《續學古編》首次刊行于天啟二年(1622),即何震死后十八年。由沈延銓寫序。現國圖善本部藏有一本。原書不得見,版本不詳。
清代論著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減齋、緘齋、適園、櫟園等別號,學者稱櫟園先生、櫟下先生。
周亮工是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祥符區)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察御史,是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入清后,任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后屢次被彈劾判死刑,又遇赦免。康熙元年(1662)起復為青州海道、江安儲糧道。周亮工擅古文。生平博覽群書,愛好繪畫篆刻,工詩文,著有《賴古堂集》《讀畫錄》《書影》《印人傳》等。
《印人傳》有多種版本,以康熙十二年周在浚刻本《賴古堂別集印人傳》為最早。目前全國藏有康熙十二年周在浚刻周亮工《賴古堂別集印人傳》的圖書館有四家:北京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這是《印人傳》的最早版本,也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有兩部:第一部人稱“鄭振鐸藏本”,此本為二冊三卷,書封上沒有簽條,卷首為錢陸燦的“賴古堂別集印人傳序”,后接周在浚兄弟的康熙十二年記;正文三卷,每卷卷端標書名、卷次,以及“櫟下周亮工減齋撰”,只是每卷的編次人不同,卷一為“男在浚編次”、卷二為“男在延在建編次”、卷三為“男在都在青編次”;卷一記他人用印六則、印人傳記十二則;卷二記印人傳記二十一則、附二則;卷三記印人傳記二十九則、附三則。整部書共記六十九則,其中印人傳記六十三則、附五則。卷末“附印人姓氏”為有名尚無傳者。此本中收藏印較少,除“北京圖書館藏書印”外,有朱文“晉水徐居敬家藏書”“龔押”“龔維疆”“長樂鄭振鐸藏書印”“長樂鄭氏藏書印”。因卷端有鄭振鐸藏印,故稱之為“鄭振鐸藏本”。
第二部“周作人藏本”。從版式、字體看,當和“鄭振鐸藏本”屬同一刻版印出,兩書內容完全相同,只是順序上有所不同。第一冊:前有書名頁,前頁為空白,后頁有匡,匡內有隸書兩行,“賴古堂印人傳”。但是,卷端上依舊標的是“賴古堂別集印人傳”,書名頁版匡明顯與正文版匡不一致,而且天頭地腳也有明顯差別,說明這一書名頁為重印時后添之物。后接錢陸燦的“賴古堂別集印人傳序”,序名下有白文印“十堂私印”,朱文“北京圖書館”。后接卷一,卷端下有朱文印“苦雨齋藏書印”,此印為周作人的藏書印。又有晚清著名醫藥實業家葉名灃的白文印“漢陽葉名灃潤臣甫印”。
上海圖書館藏本,是與《讀畫錄》等書刻在一起的,是書為首。書封沒有簽條,原書分為兩冊,上冊前為《賴古堂別集印人傳》,經過對比,此本和國家圖書館兩本皆屬于同一版本,但是內容順序又有不同。此本內容順序為錢陸燦的“賴古堂別集印人傳序”、周在浚兄弟的康熙十二年的記、“附印人姓氏”、正文三卷。
另有北京國家圖書館藏一部嘉慶年間所刻的《印人傳》。該書為一冊三卷,此本前有書名頁刻隸書《印人傳》,后有一空白扉頁。內容順序為:卷首為錢陸燦序,名為“印人傳序”;后接正文三卷,卷端標“印人傳”及卷次、“櫟下周亮工減齋撰”;正文后附印人姓氏;卷末為周在浚兄弟記。這一順序和康熙十二年版“周作人藏本”的順序是一致的,經與“康熙本”核對,除內容有所刪改外,只是卷二后缺“書徐士白印章前”一條,其他內容和各卷所載人數基本相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