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0-01-08
永元十五年(103),王渙陪同漢和帝南巡,回到京城后擔任洛陽令。為政期間,王渙以“平正居身”,處理政事寬嚴適中。對那些長期爭訟的疑案難案,他都能弄清真相、分清是非。他又能用機巧的辦法揭發隱藏的壞人壞事。
據《東觀漢記》記載,王渙任洛陽令時,有盜賊剛剛得手,就被人發現,無法逃脫,他們有的藏在溝渠內,有的伏于甕下。王渙經過分析,推測出盜賊的藏身之所,最后將盜賊一一拿下。京城的人都稱贊感嘆,認為王渙有“神算”。
元興元年(105),王渙病逝于洛陽令任上,“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王渙的靈柩西歸,路過弘農縣,民眾都在路邊擺起了盤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詢問原因,百姓說以前運米到洛陽,總是在路上被兵士猾吏搶奪,常常要損失一半。自從王渙在洛陽任職后,再沒被侵吞糧食,所以前來祭奠報恩。百姓懷念他的恩德,為他在安陽亭西邊建立祠廟。每當祭奠時,人們就一邊進獻食物,一邊和弦而歌。
王渙的為人為官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普遍贊譽。
漢代樂府詩興盛,既有文人創作的,也有民間創作的,吟詠的內容也很廣泛。在漢代樂府詩中,有一首《雁門太守行》就是歌頌王渙政績的:“孝和帝在時,洛陽令王君,本自益州廣漢蜀民……治行致賢,擁護百姓,子養萬民。外行猛政,內懷慈仁。文武備具,料民富貧……賢哉賢哉,我縣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臨部居職,不敢行恩。清身苦體,夙夜勞勤。治有能名,遠近所聞。天年不遂,早就奄昏。為君作祠,安陽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稱傳。”
東漢延熹八年(165)四月,漢桓帝下詔,拆毀全國的名人祠堂,唯獨在詔書中明令兩處祠堂要保留:一個是漢武帝時太傅卓茂在密縣的祠堂,另一個就是王渙在洛陽的祠堂,足見王渙的影響力之大。
(《中國紀檢監察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