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19-12-16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傳奇大咖。他從楚至越,從越入齊,在齊居陶,先為政,后經(jīng)商,一路走來,美夢成真,留下了諸多輝煌。世人稱譽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馬遷在《史記》中,亦肯定他“三遷皆有榮名”。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他是事業(yè)上的最大成功者。
初識文種 聯(lián)袂仕越
范蠡,字少伯,祖籍楚苑三戶(今河南臨漳)。范蠡早年滿腹經(jīng)綸,抱負遠大,素有匡扶天下的大志。只可惜時乖命蹇,難以施展,他只能對酒當歌,浩嘆佯狂。
文種時任苑令,他聽說范蠡是位曠世奇才,欲派衙役持帖請其為友,衙役卻說:“那人是個瘋子,請他做甚?”文種笑而不答,躬身前往。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范蠡學富五車,名傳荊楚,卻從不自矜,更不示驕于人。他慕名禮拜善于經(jīng)營的計然為師。“計然”雖非真名,但確有其人,是擅長計算名重一時的理財專家,據(jù)說老子也是他的學生。范蠡跟隨計然學會了“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對商貿之道頗有心得。
后來,文種到越國當了大夫,就把范蠡推薦給越王允常。范蠡得到越王賞識,也被封為大夫。勾踐繼位后,頭腦發(fā)熱,不聽范蠡之言,悍然出兵伐吳,結果大敗,被越軍重重圍困于會稽越王城(今紹興市東南),突圍無望,插翅難逃。
當此生死存亡之際,范蠡勸勾踐“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就是說,先認輸告罪,再用金銀珠寶賄賂越人,換取自由;如若遭拒,只能屈身為奴,以屈求伸,伺機東山再起。
事情果如范蠡所料,吳王夫差聽從受了賄賂的太宰伯噽之言,答應讓勾踐入?yún)亲鋈速|。本來,勾踐想讓文種留在身邊,讓范蠡歸國主政,范蠡卻不避危難,堅持讓文種回國,自己則跟隨勾踐入?yún)菫榕?/p>
忠心事君 功在社稷
勾踐一行被羈押在吳三年,備嘗艱辛,受盡凌辱。夫差讓勾踐住在父王闔閭墓旁的一座小石屋中,日夜為父王守陵。有時出門遠行,就讓勾踐牽馬跟隨,甚至如廁時也讓勾踐左右侍候。勾踐為了表示順從,不僅事事聽從役使,極為恭順,還在夫差生病時,親嘗其大便,為其探究病因。
時間長了,夫差看出范蠡胸藏韜略,才識過人,便想將其招致麾下。
一次,夫差把范蠡叫到跟前,試探說:“貞女不為亡家之婦,賢士不做亡國之臣。你死跟著勾踐為奴,能有什么好結果?還不如跟我當大官,盡享榮華富貴!”范蠡卻不為所動,婉言拒絕:“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何言其勇。忠心事越,我心已死,還是讓我繼續(xù)盡為臣之道吧!”夫差見他如此守志,只好作罷。
苦熬三年之后,勾踐一行終于被釋回國。勾踐不忘前恥,臥薪嘗膽,砥礪前行,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庫充盈,實力大增。
公元前473年,勾踐盡出精銳之師,對吳發(fā)出致命一擊。吳軍一敗涂地,王朝搖搖欲墜。夫差在絕望之際,派大夫王孫雒脫掉上衣,跪著請求議和。勾踐心生惻隱,準備答應。此時,只聽站在一旁的范蠡大喊:“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在范蠡的堅持下,勾踐醒悟,拒絕和談。夫差看到希望破滅,生存無望,遂自刎而亡。滅吳后,勾踐揮軍北上,邀約齊、魯、晉、宋會盟于徐。周天子聞訊,派使者送來祭品,并冊封勾踐為侯伯,使他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急流勇退 扁舟入齊
滅吳稱霸后,勾踐論功行賞,封范蠡為上將軍,委國政于文種。可范蠡卻發(fā)現(xiàn)勾踐另有心事。他跟隨勾踐幾近二十年,深知其心胸狹窄,猜疑多變,只可同患難,而不許共富貴。更何況他與文種位崇爵顯,功高震主,正處于風口浪尖之上,難免遭遇不測。于是,他便決定急流勇退離開是非之地,遠走他鄉(xiāng)。
臨行前,范蠡給勾踐留下一封信,信中說:“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大王入?yún)菫榕季驮撍溃云埢钪两瘢耆菫榱颂嬖綀蟪鹧┖蕖H缃駠鹨褕螅乙嗨蓝鵁o憾了。”接著,他又暗中對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生性多疑,你我面臨危險,還是趁早離開為好。”可文種卻不相信勾踐會恩將仇報、卸磨殺驢,結果被勾踐找借口賜死。
范蠡乘一葉扁舟泛海北上,來到齊國,改名換姓,自號“鴟夷子皮”。他在齊國躬耕海畔,營運鹽業(yè),幾年內就積累了萬貫家產(chǎn)。齊國國君對他的智慧與能力十分欣賞,想請他出山入朝,做齊國之相。但他認為“居家至千金,居官至卿相,屬布衣之極。久受尊名,身心難安,不祥。”于是,他將家財盡散親友,挈婦攜子,悄然離去。
擇地而商 三遷至陶
一路逶迤,輾轉來到陶地(今山東定陶)。范蠡發(fā)現(xiàn)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系南北商貿通衢,且又遠離政治旋渦,極具經(jīng)濟發(fā)展?jié)摿Γ阃A讼聛怼?/p>
在這里,范蠡從耕畜起步,運用老師計然教授的方法,辛勤操持;又看準時機參與貿易活動,沒多久就又累財巨萬。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尊奉他為財神。
古往今來,人們無不想發(fā)財致富,過上好日子,因此對“財神”尤為敬重。“陶朱公”由人而神,從山東定陶“飛”到了全國各地。
在我們運城,也有范蠡寓居鹽湖區(qū)陶村的美好傳說。
猗頓原系魯國人,祖輩耕耘,以農(nóng)為生,卻過著“耕則常饑,桑則常寒”的貧苦生活。為了改變入不敷出的窘?jīng)r,他慕名去找陶朱公請教。陶朱公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即要想富搞畜牧。
猗頓聞教,茅塞頓開。為尋找理想的養(yǎng)殖場地,他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猗氏(今臨猗)王寮村,“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在經(jīng)營畜牧業(yè)的同時,他看到運城鹽湖資源豐富,又兼營鹽業(yè),“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富比王公,馳名天下”,幾與陶朱公齊名。同為山東老鄉(xiāng),皆至山西運城發(fā)展,且各領風騷,各鑄輝煌,也算是歷史上的一樁美談。
散金探子 料事如神
范蠡是否在運城陶村定居過,因缺乏史料支持,尚存疑義。而他久居山東定陶,卻有據(jù)可考,不成問題。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詳細記敘了范蠡在定陶散金探子的事跡。文章一開頭就說:“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第二個兒子)殺人,囚于楚。”
殺人償命,法不可赦。但當時楚國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擁有千金之家的兒女,即使犯了死罪,也不能暴尸街頭。因此,范蠡決定讓小兒子攜帶巨金,前往楚國料理二兒子的后事。可誰知大兒子在母親的支持下,非去不可。范蠡無奈,只好應允。
按照父囑,范大公子到楚國先拜見了名士莊生,并拿出巨金,請他從中周旋。莊生與范蠡本是好友,又受楚王器重,便在楚王面前設詞開脫。恰逢楚王準備大赦囚犯,范大公子探知這個消息,自思弟弟性命無憂,便去莊生那里要回了巨金。
莊生本來想在事情辦成之后,再將巨金如數(shù)退還,現(xiàn)在看見范大公子如此行事,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便又去楚王那里說道,強調對殺人兇犯絕不能心慈手軟。結果,楚王在大赦之初,就把范蠡的二兒子殺掉了。
對于這件事的后果,范蠡早有預料。他說自己當初之所以要讓小兒子去辦這事,是因為小兒子從小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視金錢如無物,重事而輕金,一定會把事情辦好。而大兒子經(jīng)常跟他辛苦打拼,知道金錢來之不易,往往吝金壞事。這次事情辦砸了,對他也是個沉痛的教訓。
對于范蠡散金探子之事,因與現(xiàn)代法制精神相悖,一定會有人認為有失風范,不可效尤。但須知那是過往的歷史,事情就那么發(fā)生了,我們不能用現(xiàn)代的觀念,去塑造人物,苛求歷史。更何況范公本意并非欲“以金買法”去“撈人”,一個“探”字,表明了他只是想探明消息,處理好兒子的后事而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