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13
假如穿越回上古時期,走在河灘邊、巖洞里,我們總能發現一些晶瑩透亮的石頭,透過它能看到一些奇異的引人遐想的景象。這些石頭就是可以當成眼鏡的天然材料——水晶石,且在《墨子》中就詳細論述了光的反射特性,這些都為眼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到了漢朝,由于造紙術的發明,再加上佛教的傳入,人們需要閱讀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字體太小,再加上眼神不好,看不見可咋辦?于是古人發明了放大鏡!它是由水晶石磨制成凸透鏡再鑲嵌在黃金圈中,可以放大物體4~5倍。這樣看東西就沒有壓力啦!江蘇東漢廣陵王劉荊墓中就曾出土過一個。
有了可以放大物體的眼鏡,雖然可以看清東西了,但是這放大鏡總是需要舉著,有點不太方便。于是到了明朝初期,就出現了可以架在鼻子上或者掛在耳朵上的雙片眼鏡。明朝的《南都繁會圖》中就出現了戴眼鏡的人,這個時候的眼鏡樣式和現代的差不多。
眼鏡雖然方便了閱讀,但是直到明朝,眼鏡都是稀罕之物,而且每個人近視的程度不同,怎么才能讓所有人都能看清楚東西呢?
明末清初有個叫孫云球的人,他看到許多人由于眼神不好,做事很不方便,于是年輕時就去學習制鏡技術。后來經過多次試驗,孫云球創造出了“隨目對鏡”的驗光方法,按照不同的視力磨制出不同的鏡片。這就是最早的驗光配鏡。(《山西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