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10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有個山西人叫衛覬,在曹操手下做官。官渡之戰期間,衛覬受命留鎮關中,恢復生產,安撫民眾。他發現,關中地區土地肥沃,但連年的征戰使當地人民不聊生、無以為業,甚至還有很多地方軍閥趁亂招兵,給日后的統治埋下了隱患。
于是,衛覬上書建議曹操,必須想辦法讓返鄉的民眾回歸農業,但這需要一筆資金。古人稱鹽是“國之大寶”,戰亂以來都是利歸民販,不如恢復官府專營制度,委派軍人監督賣鹽。所得利益,用于購買耕牛農具,發給回遷難民。
他的建議被曹操采納。于是農業豐收、地方安寧,諸將服從、后方穩固。派軍人監督賣鹽,對鹽業實行軍事管制,一時成為魏、蜀、吳三國的共同政策。鹽在《左傳·成公六年》里原稱“國之寶也”,至此因衛覬上書,而稱為“國之大寶”。(《蚌埠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