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侯嘉梅時間:2019-11-28
記得小時候,大概五六歲之前,家里住的是窯洞。窯洞里有兩個拐窯:一個拐窯里擱著爹媽結婚時的兩只蓋箱,放著全家的衣服;一個拐窯放的柴草,做飯燒火用。
那時候村里沒有通電,用的是煤油燈,一到晚上,昏暗的煤油燈下,永遠都是母親不停歇勞作的身影,縫衣服,納鞋底……經常是一覺醒來,母親還在干活。
母親不會用縫紉機,又不愿輕易麻煩鄰里,有時候會包上一包袱的鞋幫,到柳莊姨姨家讓姨姨幫忙。姨姨很愛我們,總是丟下自己家的活兒,幫忙給我們做衣服。當時姨夫是橫水制管廠的廠長,姨姨會裁縫,家里條件比較好,因為母親經常麻煩姨姨,可能有時候免不了會讓姨姨家老人有一句兩句的埋怨話,母親便偷偷抹眼淚。但不管再苦再難,我們兄妹沒有穿過露腳趾的鞋,冬天沒有凍過腳,現在想起來,不知道母親為此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窯是西窯,窯洞的門朝東開,早上睜開眼睛,家里便會充滿陽光,卻又不見了母親的身影。她一定又在院里忙活著。母親喜歡整潔,一早起來,家里便收拾得干凈利落,地下沒有一點雜物,桌子鍋蓋都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甚至連柴火也被歸置得整整齊齊。
不僅如此,母親的蓋箱里幾乎沒有一件零散的衣物,都是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包袱,分類工作做得很好,什么時候都能精準地找到所需的衣物。
住在窯洞里,冬暖夏涼感覺非常好,但是就怕下雨。窯頂上是塊地,有時候雨下得大了,家里就會漏雨,而父親則會披上雨衣拿上鐵鍬,趕緊去窯頂收拾。少年不知愁滋味,讓我們欣喜的卻是,立秋時節,雨過天晴,我們可以到窯頂上撿地皮菜,抓跳蚤龍。現在想起來吃那個昆蟲,有點害怕,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火烤跳蚤龍絕對就是一道解饞的美味。
窯洞里留的是我們最美好的記憶,是父母親艱難不易的歲月,但在我們兒時的心里卻是充滿著溫暖和幸福!
時光如梭。轉眼間,父親今年86歲,母親85歲。身體欠佳的母親,是我最大的牽掛。每天給父親打電話,問候的卻主要是母親,有沒有不舒服,吃飯如何……時間長了,從父親接電話的聲調語氣里也就能估摸個幾分。當然,最希望聽到的還是父親說“等著,你媽要和你說話”,這說明母親今天精神不錯,頓感天晴朗,花微笑,天下再無大事!
窯洞里印象最深的還是母親總在忙碌的身影。
感謝恩重如山的父母親,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安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