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6
■畢星星
這些年,高頭村的鄉親們,日子確實是比以前好多了。
吃穿不用說了,娶新媳婦的,房子蓋起了二層小樓,一般的人家有了小汽車,盡管沒有什么名牌的,鄉親們說,能跑起來就行。也有的就在附近的縣份上班跑生意,平時不見面,星期六雙休日,小車就開回來了,村里停下來一溜溜。買了新車尤其是買了好車,這幾年時興熱鬧一下。掛一串鞭炮噼里啪啦響一陣子,巷子里灑下一地紅紙屑,再拉了朋友親戚,擺上幾桌酒席慶賀一下,買車么,也是個喜事。
鄉親們從哪里掙下了錢?說起來,都一個口氣,到外面打工唄。
高頭村走出去的,大多是做餐飲業的。說餐飲業好聽,其實剛一開始,也就是出外打火燒。高頭村在河槽,地少人稠,土地養不了人,人們就想辦法外出,這也就讓他們成了第一批離開鄉土尋找出路的農民。當年外出的人群里,多數沒有本錢,攜帶一根小搟杖就出了門,在大小城市打火燒。這個生意,支起一個案板,盤起一座火爐就行。從糧店買來面,做了面團搟成圓餅,放進爐膛烤熟。一種非常簡單的加工,城里人疏懶于做主食或者忙得顧不上操勞主食,村里人抓住了這個需要。燒餅利潤很低,可是架不住需求大,每天如此,常年下來,辛苦是辛苦,還是有一份比種地好得多的收入。數年間,高頭村這一帶河槽人家紛紛出門打火燒養家,以至于這個產業在全國有了影響,有那么一陣子傳言,中國長江以北,凡是吃白面的大中城市,都有涑水河河槽這一帶打火燒的。我的鄉親,點點撒布,代表這一代的農家,艱難地擠進了中國城市的堅硬的外殼,在一個小縫隙里,找到了自己的謀生之道。
這個燒餅,早年我們那一帶都叫火燒。這幾十年來,不知道誰家帶頭,大家都叫了餅子。記得我早年在北京時,當地的叫法有明確界定,烤熟的圓面餅子,不加芝麻的叫火燒,加了芝麻的叫燒餅,如此說來,還是叫燒餅好。但是我的鄉親們現在都把它叫作餅子。在村里的墻上,竟然刷出了“發餅財,發羊財”的大標語,這一個稱呼的變化,也暗含著幾十年的滄桑。鋪滿全國的小鋪子,改變了一個事物的名稱,不知什么時候,大家都叫餅子了。
歲月里不知不覺,小餅子鋪在漸漸滾大,小搟杖,泥土爐子,逐漸變成煤氣爐,又變成了電餅鐺。這個時候,如果再來個多家連鎖店呢,你就知道,餐飲業,不僅是好聽,它實實在在做成了一個商業種類。
村里的李海潮,當年在鄉里供銷社。海潮早年就是個能人,到了下一輩手里,幾個兒子都能干。兒子們上學不行,做生意可是開竅。幾個兒子外出打餅子,開始在青島一帶,站住腳以后,逐漸積累資本,攤子做大,就不僅是打餅子,開始連鎖經營餐飲業。前十多年,他們轉移到了貴州,擴大連鎖規模,一條龍承包多個站點,目前在貴州,他們可算一家經營規模較大的連鎖店,積累資金上了千萬。海潮的小兒子和兄嫂一家都在貴州,他們已經多年不回村里來了。高頭村里的鄉親,只是零零星星聽到一些他們的消息。
高頭村這一帶早已經不種糧食,遍地梨果,成了果業區,村民也都成了果農。栽種梨果的同時,一些家戶開始經營水果販賣,一開始也就車來車去倒騰,漸漸摸到了門道,賣蘋果原來比栽果樹來錢呀!他們多年發展,也已經學會了規模經營。我的侄子航遠的岳家,在廣州、深圳、東莞,一家人開了300多家果檔。他們的總部設在東莞,租建了一座冷庫,雇傭司機、搬運工一干人馬,給各個銷售點供應配送。早年他們還下鄉收蘋果收梨,近些年他們利用信息便利,已經不再到原產地奔跑,專一經營配送。農業產業大轉移,他們已經進入銷售環節,成為新一代果商。這一家把兄弟姐妹本家還有姑姑姨姨親戚家族的枝枝葉葉都搬到了廣州一帶,也是在消閑的時候才回村轉一轉,看看老院子。
出去早一些的,還有二組社管的兒子媳婦,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就到了廣州,給人家豪爵摩托車廠打工。幾番起落,摩托車產業也是品牌林立,此消彼長,有的淘汰了,有的東山再起,在這個市場他們頑強地堅持了下來,成為上規模上檔次的家族企業。他們的本家親戚都跟著到了南方,很少回村來。
高頭村目下最招人羨慕的,大概要數綽綽的兒子。這里人說“綽綽”,就是長長的意思。綽綽有余,很有點古意。村里人都這么叫,我這一輩,不太知道他兒子叫什么。小伙子畢業在山西大學,不愛多說話,村里人叫外路不開,搭不起人脈。畢業了去哪里?在太原,國企招工應聘,沒有取上。找不到工作還行?看到一家民企招工,索性狠心咬牙去了民企。多年打拼錘煉,小伙子現在已經成了企業的中層干部,每年年薪在一百來萬。一家民企開始起步的時候,當然沒有這么耀眼,人家在創業艱難時進來的,是功臣。隨著企業成為巨頭,員工當然發達起來。
當然不是任何一家企業都能如此云帆滄海持續發展,這一家民營企業,叫華為。
大名鼎鼎的華為。
這幾年誰不想進華為?高頭村北航畢業的,清華畢業的,全都去找綽綽的兒子,通過他進了華為。這個山西大學畢業的小伙子,帶領著一批名牌大學畢業的人才。在如雷貫耳的華為,有一個高頭村的小隊伍,你能想得到嗎?
高頭村還流傳著一個奇異的就業故事。農業社時代,二隊的畢月盛,當過多年的社主任,村人都叫他老主任。老主任的孫子山西農業大學畢業了,去哪里安置呢?小伙子在大學時代就是好學生好黨員,畢業趕上省上調選干部,多好的機會!小伙子沒去。山西農業科學院棉花所的所長南建福是高頭村的,看到小伙子出色,動員他到農科院來,也不錯啊,小伙子還是不答應。這一切都因為,小伙子戀愛了個對象,女的家在岢嵐。
岢嵐縣又窮又偏,小伙子就跟著媳婦到了岢嵐,分配到鄉政府。
岢嵐是窮,是落后,可是架不住我們高頭村的小伙優秀出色呀!不久縣委書記下鄉,一眼就看中了高頭村的小伙子,把他調到了縣上。艱苦地區幾年鍛煉,高頭村傳說,小伙已經成了縣里的副縣長。
高頭人說起來,滿是喜悅和得意,小伙子聰明又能干,長得一表人才,誰見了不喜歡?他們岢嵐到哪里去找?不提拔才怪呢!
總的說起來,高頭村出去的,當官的不多,大多還是依靠自己的打拼,通過一些實用技術發家致富,這其中一些突出的,近些年乘著商品經濟大潮,由一個小攤做起,逐漸做大做強,成了當地舉足輕重的大戶。他們為當地發展貢獻了才智,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鄉民眼里,發家致富,光宗耀祖,最是莫大的榮耀。社會給了他們足夠的尊重,活在別人的艷羨里,誰不是美滋滋的。
高頭村的發展靠什么呢?現在看來,沒有大樹乘涼,高頭村民靠的就是自己打拼,自己闖蕩,自己用心。在官場,高頭村沒有出個什么像樣的人物,多數還是辛辛苦苦從不惜力氣從小攤子做起,慢慢開起一個公司。有毅力持續做,做成了一家成功的大公司,就是這個村里的人尖兒。
高頭村這樣,相信多數的鄉村都是這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