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楊金玉:在山城建起愛國主義紀念館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6


初心不改致敬先烈

楊金玉祖籍垣曲古城,今年61歲。他年輕時在紙廠做過工,開過車,當過領導。改革開放后,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廠子破產,他成了下崗工人。于是,他從頭再來,憑著自己的努力,開發了自己的旅游事業,成為垣曲縣舜寶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此時的他本可以舒舒服服享受消閑淡定的日子,但他卻想著要為人生設計更遠的目標,去做更多的事。

他出生在革命軍人家庭。父親楊壽年,15歲出去當兵,在大西北參加了解放寶雞戰役和蘭州戰役,跨過鴨綠江,在朝鮮參加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父親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從小就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對英雄充滿了崇敬。

他的舅父也是軍人,犧牲在了解放戰爭戰場上,是位革命烈士。不斷聽到許許多多像舅父一樣的革命烈士悲壯犧牲的故事,他覺得長大后應該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才能對得起烈士們的英靈。

楊金玉的旅游公司在天盤山地帶,是革命老區,又是當年中條山戰役的主戰場之一。在這里,他經常聽到戰爭年代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史故事,更是在開發景地的山坡上不斷見到戰爭留下的遺物。

于是,在他的心底漸漸萌生一種想法:這里不僅是山水秀美的風景勝地,更是一塊革命傳統教育的熱土;這里的旅游資源遠不止是青山綠水,更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理想基地。

親自上陣籌建館園

2005年,楊金玉決定創建革命老區紀念館,館址定在歷山鎮望仙村。他知道,這里是當年垣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曾有“垣曲小延安”之稱,紀念館設在這里最有紀念意義,也最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

他的想法得到運城市老促會會長董壽安和垣曲縣老促會會長王建武等領導的支持,經過充分的設計策劃和準備,他自投資金于2007年建成了這座場館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館內的展品,是他數年間收集起來的,也有一部分是熱心人士捐贈的。整個館藏,再現了當年我們黨領導老區人民走過的戰斗歷程,是一部紅色革命的歷史教科書。開館后,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和贊譽,反響熱烈,楊金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2012年,楊金玉又開始在皋落鄉民興村籌建中條山抗戰紀念館。作為老區紀念館的“姊妹篇”,這個場館的創建卻很不輕松。一是之前他幾乎已經花光了囊中所有,經濟上捉襟見肘,再投資就要靠借貸;二是因為年代久遠,當年中條山戰役的許多史料和實物已經很難搜集,有的還需要去外地尋蹤覓跡。

但他沒有退縮,在地方有關單位和社會賢達的幫助下,他一鼓作氣建起了這個場館,并趕在2014年9月3日抗戰勝利六十九周年紀念日向公眾開放。

2015年,在當地民政部門的幫助下,楊金玉在中條山抗戰紀念館迎面南側建起了民興烈士陵園,把抗戰中遺落荒野的38位烈士遺骸重新裝殮入棺,安葬到陵園,并一一立碑樹名,讓先烈們有了安息之地。

為了讓大家體驗抗戰時期的戰爭場面,楊金玉又在抗戰紀念館對面的山上建起了中條山抗戰體驗園。山上有當年抗戰遺留至今的伏擊戰壕和一個炮兵陣地,以及太岳軍區57團團部的遺址,又設計建造了指揮部、碉堡、炮臺、瞭望臺、棧道、醫院等戰地場所,還有收集到的高射炮、軍用三輪摩托車、仿制坦克等戰斗武器。

各地奔波收集資料

在創建愛國主義館園的日子里,楊金玉付出了怎樣的心血?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又跑了多少腿、走了多少路,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

為收集各種類別的實物和有價值的圖片資料,楊金玉想盡了辦法。他四處打聽,一有線索,不論多遠,立即出發。為節省開支,他一路上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礦泉水,坐的是公交車,住的是最廉價的旅館,風塵仆仆、奔波勞碌。

有時為了得到實物,他不惜花重金購買。聽說湖南資陽有一把與中條山戰役有關的中正劍,他三次登門高價收取。

在聯系到河南平頂山一位參加過中條山戰役的抗戰老兵之后,他兩次往返,從老人手里取到了當年所在部隊師長送的一件羊絨大衣和兩根拐杖。

為了尋找一枚當年日寇用過的炮彈,楊金玉和同伴在夏縣的深山里整整跑了三天兩夜,最終從一人多高棘刺叢的深土層里挖出。

為從日本復制日軍在中條山戰役期間的家書信函和有關戰地資料,他想方設法尋找門路和關系,托人幫忙,終于如愿以償。

在中條山抗戰體驗園施工期間,為了節省開支,縮短工期,他不顧自己患病的身體,整個夏天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幾次暈倒在山上。

他跑到臺灣,為的是從臺灣歷史博物館復制一張華北軍民反掃蕩作戰圖和有關資料。

幾年里,他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陜西、河南、河北、湖南、四川、云南……都留下了他匆忙的身影。

當然,創辦愛國主義館園,楊金玉也遇到了許多愛心人士。

在望仙村,有好幾位老人把家里的舊紡車、老八仙桌、燈臺親自送到館里,分文不取。在民興村,一位龍鐘老太將丈夫留給她收藏了50多年的軍號親自交到楊金玉手里。

稷山縣有一位老黨員老八路叫洪超彥,抗戰時期在聞喜、夏縣參加過抗日戰爭。聽到楊金玉辦愛國主義紀念館的事后,專程從郵局寄來500元。在楊金玉婉謝退回后,老人又二次從郵局寄來,堅決要求他收下。

夏縣的文貫中老人,是黃埔軍校七分校十六期學員,聽說了楊金玉的事情后,馬上同他取得聯系,為他講述中條山戰役的經過,并提供實物和資料,送上自己的簡歷。

犧牲在垣曲的抗戰將領張錫慶,其后人在紀念館祭拜了先人的英靈之后,為紀念館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和實物,并捐贈5000元……這樣的事情很多,都使楊金玉非常感動。

當地黨委及政府有關單位,也給了他許多關愛和支持,令他難忘。

無私奉獻為民服務

楊金玉投資創建愛國主義館園,竭盡了他的所有,并且還背上了不小的債務。他不得不節衣縮食,和妻子過起了“緊日子”。但他并不氣餒,在館園的建設和運作上,仍然不吝投資,力求完善。

他堅守館園免費開放的承諾,再困難也不向游客收一分錢,而且還免費為他們提供茶水。

特別是對遠道而來的抗戰老兵和他們的后人,館里更給予了特別的優待。他規定:凡是來園祭奠的烈士后人,用餐一律免費。

說到丈夫的事業,楊金玉的妻子寧愛玲感慨地說:“我雖然抱怨他把日子過得這么緊張,但我不反對他的事業。因為他做的是好事,是對社會有益的事。”

十幾年來,楊金玉一直在為他的愛國主義館園忙碌著。他說:“我不求經濟回報,但求實踐我的承諾。”

 楊金玉的事業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譽,來參觀瞻仰的各界人士越來越多。有革命先烈的后代,有部隊現役的官兵,有機關團體的干部,有大中小學的學生,還有老干部老領導……特別是重大節假日,館園里更是人流如潮。面對這一切,楊金玉笑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