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6
■王端陽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還是個上學的年輕小娃。有一年暑假,我頂生產隊的差事,去十八河大渠干活,在那里待了一個星期。這大渠就在十八河半山腰上,是大躍進年代遺留下來的水利工程。原想把十八河的流水引到附近的幾個公社灌溉農田,可是因為缺乏科學的考量,源頭水量太小,渠身滲漏又太重,所以一直沒能通水。多年來,縣上數次組織幾個公社指派受益生產隊拿出人力、物力整修渠道,以期收到效果,我們這次的任務就是用水泥給渠身補漏。
十八河的源頭在聞喜縣境。從劉莊治村邊的河道進去,蜿蜒曲折十八道彎,出來就是垣曲縣的黑峪山村。這里兩岸高山夾峙,林木深厚,十里深谷柳樹成蔭,不見天日。如果一個人進去,不由你渾身繃急,毛骨悚然,要是頭上猛地傳來一聲野鳥驚飛的鳴叫,你會一下子嚇得軟癱。據說,這半山腰有一個石蛤蟆洞,洞里有個成精的石蛤蟆,吃人無數。附近的人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十八河,十八彎,十八河柳樹不見天,石蛤蟆吃人千千萬……這更增加了路人經過十八河河谷的恐懼。然而,這里卻是家鄉人千百年來出山的必經通道。
那些天,我跟著村人天天涉過河水爬上半山腰干活,因為人多,自然并不覺得害怕。我們還好奇地專門去看過石蛤蟆洞,洞確實有,而且很深,我沒敢進去,只在洞口看了看。河道里有許多遺落在水流里的水泥橋墩,可供過路的人踩踏過河。知道的人說,那是日本人當年在這里修的過水橋。日本人占領垣曲以后,為走汽車,在這里修起了公路,抓了很多民伕。在日本人的皮鞭下,不知死了多少中國的老百姓。村里一個長者告訴我,他十五歲跟著大人去山外擔鹽(那時家鄉人沒鹽吃,許多人就去山外擔鹽),就是走這條路。解放以后,公路改道過喬溝、閆家池、西峰山,翻山進入垣曲縣境,這條路走的人就少了。
也就是在那些天里,我感受著十八河陰蔽的環境,聽聞許多十八河的故事,生發出對家鄉苦難的諸多感慨。我想象著:十幾歲的孩子跟著大人擔鹽巴翻山越嶺蹚過十八河的情景,騾馬行旅走十八河遭到毛匪劫掠的情景,日本鬼子的皮鞭抽打背石修路的苦力鮮血淋漓的情景……家鄉的路啊,承載了多少家鄉人的苦難、辛酸和不幸!
那時,我就想寫一篇作文,表達我內心的悲憫。
是的,我的家鄉北有中條大山的阻隔,南有黃河大水的阻攔,世世代代,貧窮落后,閉塞艱難。過大河不易,出大山亦難,就是解放以后的許多年里,家鄉人的出行也仍是困難不便。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吧,我和幾個同學去運城參加考試,因為天下大雨,誤了原定的車(當時還沒有通山外的客車),不得不徒步九十多里路趕到聞喜東鎮,乘火車到達運城。回來時從東鎮下了火車,仍沒有車可坐,只好又從東鎮步行九十多里回家。好在那時我們出門都是跑,跑慣了,所以也并沒覺得太辛苦。上世紀七十年代,妻子住娘家,回來時在路邊等車,盡管那時已經有了客車,但班次實在太少,一天只有一班或者兩班,半天等不到有客車過來。不巧的是,我們的女兒感冒發燒,臉燒得通紅,眼看天就要黑了,我們急得心如火燎,一圈一圈在路邊打轉。最后,好不容易截住了一輛214地質隊的卡車,司機很不錯,拉我們回到垣曲。算是我的女兒命大,連夜打針退燒,病愈后倒也沒有落下什么毛病。
今天想到寫這個話題,是我深感今天的人們太幸福了,家鄉人的出行太方便了,昔日貧窮落后的家鄉變化太大了。
1956年,中條山銅礦開發,家鄉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前家鄉就一條橫貫東西境的公路,由于銅礦的建設,圍繞幾個礦山新修起了多條公路,把西半縣連成了一片。1964年,火車路修進了家鄉,家鄉人第一次聽到火車的汽笛聲。火車通車后,有許多耄耋老人拄著拐杖,專門來看火車。他們看著那長龍一樣的鋼鐵巨物,噴著白氣,鳴起長笛,緩緩啟動,激動地說:“這輩子總算見到火車了!沒白活,沒白活……”
是的,這是家鄉千百年歷史上的奇跡,就像幾十年前第一次開進來汽車一樣。但那汽車是日本人的鐵蹄,是壓在家鄉人民身上的罪惡的怪獸,而火車是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飛奔的車輪,它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給家鄉人民的生活帶來福音。
家鄉的路隨著時代的前進在前進,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在發展。泥濘的土路鋪成了沙石路,硌腳的石子路鋪成了柏油路,路越走越平坦;鄉間小路變成了通行的大路,鄉鎮大路拓成了行車的公路,路,越走越寬展。有省道也有縣道,有縣道還有鄉道,大道小道路路相連。省道是家鄉交通的中樞,猶如人體血管的大動脈,它連接著家鄉的四山五岳,達豫北和晉南。幾十年來,國家不斷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多次整修擴建,彎道取直,陡坡減緩,架設橋梁,拓寬路面,使其成為聯系晉豫大地的坦途。然而,家鄉道路的真正革命,真正的歷史性變革則是在經濟騰飛的改革開放后這四十年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里。
2004年,在幾條縣級公路擴展拓寬提升路面的基礎上,隨著“要得富,先修路”口號的深入人心,家鄉山山水水鋪開了“村村通”修路工程。國家出錢,百姓出力,把平展展的水泥路伸向村村寨寨,使縣鄉之間、鄉村之間、村莊之間實現了路路通車。有車就有路,有路必通車。從此,人們腳不沾泥,從家門口騎上摩托,蹬上三輪,不用下車就可走親串友,直達縣城和各地。出門乘車再無須像我當年那樣發愁了,你要乘大客,還是坐出租,車輛準時應點,招招手隨你早出晚歸。近幾年,家鄉人富了,私家車興起來了,走侯馬、運城,奔太原、鄭州,連客車都不用等了,油門一踩,馬達一轉,一家人隨心適意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如果不是做夢,我們的前人誰能想到,他們的子孫能享受到如此的福祉?
前些年,家鄉的父母官造福一方,提出“家鄉美,百姓福,實力強”的振興愿景,把旅游業提上議事日程。
家鄉的旅游資源不斷被開發出來,旅游事業方興未艾。同山水旅游并行發展的,還有歷史名勝和紅色革命文史遺跡的觀瞻。一時間,昔日崇山峻嶺的山道修成了山環水繞的旅游專線,天荒地老的山野成了遠方游客眼中的天外仙境。你要上歷山嗎?你要去望仙嗎?你要游小浪底嗎……朋友,家鄉的人歡迎你,家鄉的路也同樣歡迎你!家鄉的路呀,像蛛網一樣爬滿了家鄉的山山水水,給今人帶來的不僅是方便,更是從未有過的幸福和美好。
自古華山一條路,家鄉人自古走出家門也只有西過橫嶺關,東走邵源這一條大路。但今天卻不同了,2008年,聞垣公路通車,去河東不必非走冷口了,直奔聞喜更為快捷;2016年垣曲至澠池高速籌建,要去洛陽將無須再拐到濟源,奔澠池、新安更為方便。至于2010年已經通車的聞垣高速,更是和省道比翼雙飛,成為連接晉豫兩省的又一條大動脈,也給家鄉的經濟騰飛注入了新鮮血液。高速公路,許多年前還覺得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今天已經成了現實,已然就在你的腳下。這又是歷史的飛躍,是家鄉道路發展的里程碑。
今天,漫步在家鄉縣城寬闊的街道上,享受著現代城市生活的便捷和文明;或者行走在城郊四通八達的環城公路上,流連遠山近水的清新和舒爽,我撫今思昔,無限感慨。家鄉的路啊,留下了太多的歷史滄桑,它的每一道轍,每一步腳印,都見證了家鄉的貧窮和落后,更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繁榮。今年夏天,我抱著懷古之幽思,專程去十八河轉游。但見山谷依舊,河道彎彎,水泥橋墩還在,但已經很少有人走了。倒是山頂上新架了許多風力發電的風塔,嶺上的聞垣高速車輛穿梭,往來頻繁,給古老的山野帶來了現代化建設的活力和生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如今,你走在家鄉的任何一條路上,無論是通衢大道,還是鄉間小路,眼前所見,耳畔所聞,你會一時間恍如隔世;昔日破舊的小山村哪里去了?路上的牛車、馬車、架子車哪去了?背柴的、挑擔的、拉車的人呢?連平車、自行車都幾乎看不到了!你能看到的,是擦肩而過的電動車、摩托車、三輪車、小轎車,還有呼嘯綴連的大卡車、大貨車、大掛車、大罐車,沿路閃現著的是新農村、新樓房、新社區、新家園,更有魚池、荷塘、大棚菜、果樹園……歲月啊,四十年彈指一揮,竟拂去了幾百年、幾千年沉積的古老和舊顏,四十年的神奇變化,竟超越了幾百年、幾千年我們前人追夢的腳步!
踏在家鄉的土地上,走著家鄉的路。家鄉的路啊,祝愿您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輝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