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上世紀30年代的稷山馬家巷娃娃蒲劇班

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19-07-31

□鄭祥林

稷山縣馬家巷娃娃蒲劇班組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是稷山縣建團較早的職業(yè)性娃娃戲班。其開始組建于縣城稷王廟,后來轉移到平隴、南陽、下迪、馬家巷排練。因為出資人馬延壽(又名馬小彥)是馬家巷人,故稱為“馬家巷娃娃戲班”。

該班的承班人是蘇甲科,又名蘇春泰(小名科兒),稷山南陽村人。他早期在馬小彥部下任軍需,因厭惡蔣介石、閻錫山長期頻頻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禍國殃民,決定棄戎從藝,以戲劇為武器,教育國民,喚醒國民。馬小彥得知蘇甲科的想法后,表示同意并當即決定由他出資,由蘇甲科負責組建個職業(yè)性的娃娃戲班。蘇甲科多才多藝,能文能武,集編、導、演于一身。他先后同鄭國平(稷山平隴村人)、寧殿卿(稷山吳城人)、馬茂林(稷山馬家巷人)合作主持娃娃戲班。除編、導、演古裝劇,還結合當時的形勢,編演了很多時裝劇,宣傳孫中山的新三大政策(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解放婦女,不讓婦女纏足等。

馬家巷娃娃戲班的學生來自于我省稷山、運城、永濟、洪洞、平陸等以及河南省。平時學生有七八十人,最多時達到百人以上。年齡一般在15歲左右,最大的20多歲,最小的只有八九歲。戲班統(tǒng)一發(fā)服裝,學生著藍色制服。戲班管理很正規(guī),要求很嚴格,排練三個月后,就開始巡回演出。每次轉移場地時,大年齡學生排隊步行,小年齡學生坐馬車,夏季每人撐一把傘遮陽,統(tǒng)一行動,整齊劃一。

戲班有一批頗有名望、藝術造詣很深的教師。

其一,小旺,又名旺兒,花旦教師。本人戲路很寬,一人可以出演生、旦、凈、丑多種行當。當時以出演《十八扯》,簡稱《八扯》而稱著一時。他與蒲劇老藝人王存才的師傅畢章(演老生)是師兄弟。王存才演《掛畫》踩蹺的技藝是旺兒傳授的。當時民間流傳,“能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足見久負盛名的王存才《掛畫》,是得益于旺兒的傳授與指導。其二,劉茂魁,永濟人,藝名“京丑兒”,丑角教師。在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之前,曾赴京給慈禧太后演過戲,因受到慈禧的賞識,故特賜藝名“京丑兒”,當年,唱紅了京都。其三,庚娃,河南人,丑角教師,因演丑角出了名,觀眾送其藝名“晉南丑兒”。新中國成立后,在永濟縣虹光蒲劇團當導演,后來雙目失明,但仍然登臺演戲,每出場必博得觀眾喝彩,深受群眾喜愛。其四,馬駒兒,洪洞人,樂師,是一位老道人,打板并教其他樂器。另外一位就是元兒,生角教師,享有盛名。

馬家巷娃娃戲班演出的劇目有百余回,除傳統(tǒng)的蒲劇劇目以外,他們自己編寫或從其他劇種移植了許多新劇目,如:《貍貓換太子》《孟姜女哭長城》《九更天》等。

著名的演員有:吳永勝,稷山縣吳城村人,9歲進戲班,開始學須生,因倒倉壞了嗓子,改學了丑角。在庚娃、茂魁師傅的精心指導下,進步很快,逐漸達到了“渾身是戲,演啥像啥”的境界。他15歲時同著名蒲劇演員王秀蘭(當時僅8歲)同臺演出《柜中緣》,唱紅了古都西安,后來繼承了庚娃師傅“晉南丑兒”的藝名,新中國成立后,在臨汾蒲劇院工作。1957年,他參加赴京劇團進京匯報演出,在懷仁堂演出時受到周恩來、彭真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上半年,他隨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同年下半年與閻逢春、王秀蘭、筱月來、楊虎山、筱愛娜等蒲劇界名藝人赴東北演出《竇娥冤》,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蒲劇電影。他成功地飾演了劇中人張驢兒,受到觀眾的好評,被譽為“蒲劇一代名丑”。吳老曾多次深情地說:“我之所以在蒲劇演藝上能夠取得一些成就,歸功于馬家巷娃娃戲班為我奠定了堅實基礎,感謝庚娃、劉茂魁師傅孜孜不倦地培養(yǎng)和舉薦。”

當年的娃娃張盛義,平陸人,出生于1916年,進戲班時十五六歲,演須生,后來成為晉南蒲劇著名的四大須生之一,與閻逢春、十三紅(張慶奎)、孫伯友齊名。他的代表劇《殺驛》《販馬》膾炙人口,唱、做、念、打俱佳,退休于臨汾蒲劇團,現(xiàn)定居臨汾市。王萬華,又名保才,運城人,是一位名彩旦。他從小酷愛蒲劇,其父是當時政府的一位官員,多次到戲班找萬華,堅決不讓唱戲,他卻避而不見。后來被強行拉回去,他又設法逃出來,繼續(xù)演戲,終于成為一位名旦。他的代表劇《賣豆腐》(飾豆腐婆)、《釘缸》(飾母老虎)曾名震一時。新中國成立后,他在萬榮縣蒲劇團當導演,成績卓著。閂子,稷山程杜村人,當年在娃娃戲班演丑角,頗有名氣,他的代表劇《跪樓》(飾“滿窩串”)深受觀眾喜愛。新中國成立后,他在鄉(xiāng)寧縣蒲劇團當導演并繼續(xù)登臺演出,退休后因病去世。另外,還有田英選(蒲劇演員田迎春的叔父),稷山縣城西關人,是一位有名的青衣旦;來申、甲申兄弟倆,稷山南陽人,來申是一位名旦,甲申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須生,演《蘆花》,與蒲劇老藝人蘇泉齊名。鮑兒,加莊人,是一位好武生,當時以演《三岔口》《吃瓜》而享譽各地。其他諸如陶梁明珠、南陽平志、襄汾的寶珠等都是嶄露頭角的好角兒,可惜過早停演了。

“七七”事變之前,因發(fā)生“窩子病”(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傳染病),一部分學生患病回家了,蘇甲科老師因事將戲班托付給一位姓衛(wèi)的管理。在蒲州一帶演出時,姓衛(wèi)的悄悄地將戲班(包括戲箱和學生)統(tǒng)統(tǒng)賣給了蒲州城的朱老二,人稱“豬兒”。有些年齡大的學生逃走了,剩余的學生跟朱老二到了西安。朱老二又從其他戲班招收了一些演員,1936年又跟楊老六的戲班合并。當年,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許多學生還到街頭演戲,宣傳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稷山縣馬家巷娃娃戲班從組建到散班,前后歷時5年,但為蒲劇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堅持下來的,后來大都成為名藝人;有些停演的,回到家鄉(xiāng),成為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的教練和主演。戲班演出遍及晉南各縣甚至涉足河南和陜西,馬家巷娃娃戲班為蒲劇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此文根據(jù)已故吳永勝先生口述整理)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