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鄧解放時間:2019-07-29
董村,位于永濟市卿頭鎮境內,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非常知名的大村。董村,是一個以姓氏為名的村子,它的起源非常有意義,且是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孝文化傳統的村落。
永濟董村是董姓、樊姓、張姓等諸多姓氏的居住之地,歷史上曾留下部分著名人物行孝的故事,現列幾例,以供大家了解。
董姓孝事
《虞鄉縣志·孝友》載:“唐董全素。晉之子,溪弟,商州刺史,孝友性成。溪坐事棄官同歸。溪歿,比葬三年哭泣如始喪,大臣高其事,白於朝,進官太子舍人。”
董晉有四個兒子,全道、溪、全素、澥。董全素是董晉的三兒子,溪的弟弟。董溪因官司纏身,回歸故里,全素就棄官也同其兄溪回到故里。董溪死,全素接連三年一直哭泣,就像溪剛死了一樣悲泣。當朝大臣高度評價其事,告訴朝廷,又提升全素為“太子舍人”。
《虞鄉縣志·孝友》記載:“董敬直事親居喪著孝行。”董村現雖無董姓之人,但以董姓為村名的董村將流傳永遠。
樊姓孝事
同樣《虞鄉縣志·孝友》記載:“元樊珪,董村人,至大間為大提舉,母思之哭,喪明,珪聞曰:‘不子何官,即日解任歸。’舐母目七日復明,有司以聞,詔旌其門曰孝感。”
關于元代樊珪的孝行故事,在董村民間,尤其是董村樊姓后人中有多種傳說,也有多人記載和傳講,在此不作評論。只談與樊珪孝行有關遺留下來的實物,作一記述。在董村戲臺西北方有一通石碑,碑正面有:“大元提舉怯憐國民長官孝子樊珪祠”,落款:“清乾隆四十一年清明吉日”。有元代戲臺一座,永濟文物部門擬審報為國家級保護文物。董村南,中條山腳下有一村莊,叫樊公洞,也與樊珪孝事有關。
另一則,《虞鄉縣志》記云:“國朝,樊作知,董村人。繼母杜氏患癱瘓,作知編竹為圈,系母於身,以飲食之。人有種瓜者,蔓至樊田,瓜熟,告其人使其之。曰:‘瓜有根,如人之有本,不可忘也。’”
清代,董村樊作知的繼母杜氏得了癱瘓,作知用竹子編了個背簍,將繼母背在身上,出來進去,并按時喂飯喂水。當時有一鄰地種有瓜,蔓子伸到作知地里,并結有瓜,瓜熟后作知告其鄰地之人,讓他將瓜摘去,并說:“瓜有根,就像人有本,不可忘本也。”作知的孝行故事縣志上記載得清楚明白,確實令人感動。
張姓孝事
董村的張姓在歷史上也有許多著名人物,《虞鄉縣志·卷八·仕績》記載:“張金鑑,董邨人,判華州時,值歲饑,有瞽者將幼侄詣州乞垂救,鑑憫然。遂赒金二十活之。”
再有《虞鄉縣志·孝友》記載:“張廷垿舉人,董邨人,事繼母定省無曠,待弟和而義,陜撫。張祥河推轂華州主講。嚴立課程,實心教導,士林頌之。”張廷垿對繼母定時探望,從不耽誤,對待弟和氣而講義;對待教育,嚴立課程,實心教導,深得學仕稱頌。
董村,地處中條山下,虞舜都地之境。虞地風俗,質樸務本,人民樸儉,文學盛興于閭里之間,人民重廉恥,懂禮法,質直無譎險,百姓樸淳。董村三姓的孝行故事是這一帶的一顆明珠,愿中華孝道在董村、在永濟、在全國發揚光大。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