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呂洞賓里籍生年新考(中)

來源:發布者:王雪樵時間:2019-07-25


另外,我們知道,宋代一些行政區是跨河而治的。唐代全山西設為一個“河東道”,而宋代的“河東路”則不同,一方面它將今天陜北的府谷、神木等地劃入;另一方面卻將今天運城地區除稷山、絳縣、垣曲、新絳四縣外其余的各縣,分別劃歸陜西路(永興軍路)之河中府、解州、陜州。因此,宋人談及河中府永樂鎮的呂洞賓,只能說他是關中人、關西人、關右人,甚或京兆人,為避免混淆而輕易不說他是“河東人”。

總之,呂洞賓的籍貫事實上只有“河中說”和“岳陽說”兩種說法,岳陽是其父呂讓的“仕宦之地”,河中才是其真正的籍貫。《辭海》稱呂洞賓為“唐末道士”是對的,呂洞賓就是唐代河中府人,即今芮城縣人。但唐代“京兆府”和“河中府”分屬兩個行政區域,故不宜稱其為“京兆人”。

再說生年

關于呂洞賓的生年說法亦有多種,除較早的唐貞觀、天授、開元、天寶和較晚的乾符諸說皆明顯不足取信外,主要說法有四種,均出于元代典籍:

一、“貞元十二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說見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二、“唐德宗貞元丙子”,說見元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三、“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說見元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

四、“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說見元秦志安《金蓮正宗記》。

上述諸說中,“貞元十二年丙子”與“唐德宗貞元丙子”實為一說,即公元796年。“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興元十四年丙子”說不能成立,因為“興元”亦為唐德宗年號,僅一年,即公元784年;或即系“貞元十四年”之誤,亦為公元798年。故以上四說實則為兩說,即貞元十二年或貞元十四年,亦即公元796年或公元798年。

道教界普遍認可呂洞賓生于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明《萬歷續道藏》所收《呂祖志》,王世貞《列仙全傳》,清代乾隆版《呂祖全書》,均采用了“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的說法。芮城永樂宮以及臺灣的指南宮等道觀,曾以此為呂洞賓生年,連年舉辦祭祀以及道教文化活動,聲勢規模都很大。本文開頭所引《辭海》,也據此確切標示呂洞賓生年為公元798年。

然而,這一生年的確定,事實上卻是不能成立的。

如前所述,道教界在認可呂洞賓生于貞元十四年的同時,也普遍認可呂洞賓出生于河中府呂氏家族,是禮部侍郎呂渭之孫、海州刺史呂讓之子。既然如此,那就帶來一個問題,即年齡的抵牾。

1930年,河南洛陽出土了《呂讓墓志》。《墓志》對呂讓的生平、家世有較詳細的記載,稱呂讓生于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卒于宣宗大中九年(855),活了63歲,生有五男四女,男曰:煥、熀、煜、炫、烜,烜早讓而夭。依據河南新安《呂氏家乘》等的說法,呂洞賓即呂讓的三子呂煜。若果然如此,呂讓生于貞元九年(793),呂洞賓生于貞元十四年(798),那就意味著呂讓是在6歲時就生下了呂洞賓,而且還是第三個兒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2006年5月,在紀念呂洞賓誕辰1208年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筆者向會議遞交的文章《淺談<呂讓墓志>的史料價值》,提出了這個問題,認為呂洞賓確系呂讓的兒子呂煜,但他出生不應在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當在公元820年左右,其時呂讓年27~28歲。這篇文章后來在《文物世界》刊出,受到了學界重視。

那這個年代是怎樣推算出來的,依據又是什么呢?這里還要先從呂洞賓籍貫諸說談起。

前面已經講過,關于呂洞賓里籍的九種說法,東平是呂氏的郡望;關右、關西、關中、京兆與河中是一回事,是呂洞賓的真實籍貫所在;岳陽、九江、鄂州諸說是一回事,是呂洞賓籍貫又一說法。但我們知道,呂氏乃北方士族,為什么洞賓籍貫會有江南鄂岳一說呢?

元人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對此解釋是“乃父仕宦遷移”,當地人又“欲在本鄉人物為美”。即是說,因為呂洞賓的父親在當地做過官,當地人想借呂洞賓為本土增光,故意編造了這些神話。苗善時這個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還不足以完全服人。因為對照《呂讓墓志》來看,有一個問題擺在這里:墓志記載呂洞賓的父親呂讓一生“賓伻六府,宰二邑,刺一州,在朝十余歲,分洛八載”,先后在藍田、邠州、三原、太原、洛陽、大梁、海州、萬年等許多地方做過官,而在岳陽任職官僅幕僚,時僅年余,為什么單單岳陽一地“神仙呂洞賓”的傳說較其他地方尤盛呢?而且宋人邵博《聞見后錄》還說“唐呂仙人故家岳陽,今其地名仙人村,呂姓尚多”。著名文學家、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浦江清教授《八仙考》一文,也以事實認定呂洞賓的傳說“發源于岳州”。而這些都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筆者以為原因無他,唯一的解釋就是由于在呂讓任職鄂岳期間,呂洞賓出生于此。

關于這一點,在《呂讓墓志》發現之前難以判斷。現在有了墓志作參照,通過對呂讓身世行狀的排比,即可看得十分明白。

《墓志》記載曰:呂讓“二十三年進士及第,解褐秘書省校書郎,以支使佐故相國彭原李公程于鄂岳。歲余入京,奏相國崔公植,以公文章名重,欲特以右拾遺、史館修撰授公”。這就是說,呂讓是在23歲(816)那年中了進士,先是經人推薦任秘書省校書郎,過了年把光景,因才華顯露,即隨后來任宰相的宗室成員李程,到鄂岳觀察使府當了掌書記(支使)之類的小官,在那里待了一年多。后其又隨李程回到京城長安,受到宰相崔植的青睞和舉薦,改任他職。

那呂讓隨李程任職鄂岳是哪一年呢?《舊唐書·李程傳》說:“元和中,出為劍南節度使行軍司馬。十年,入為兵部侍郎,尋知制誥。明年,拜中書舍人,權知京兆尹事。十二年,權知禮部貢舉。十三年四月,拜禮部侍郎。六月,出為鄂州刺史、鄂岳觀察使。入為吏部侍郎,封渭源男,食邑三百戶。”

將《墓志》與《李程傳》的記載對照之后可知,呂讓隨李程赴鄂岳觀察使府任職的時間,是在元和十三年(818)夏歷六月。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憲宗薨逝。五天后(閏正月初三),穆宗李恒即位,隨即進行人事大調整。作為宗室的李程,不久即調離鄂岳,回京任禮部侍郎,呂讓也隨之入京。此時距他隨李程到鄂岳任職,共一年零八個月。這就是《呂讓墓志》中所說的“以支使佐故相國彭原李公程于鄂岳,歲余入京”的經過。這一段時間呂讓從26到28歲,跨越三個年度,呂洞賓很可能是在此期間,或于呂讓離開后不久出生于岳陽的。而正是由于呂洞賓出生地在岳陽,故當地有呂洞賓為岳陽人、九江人甚或鄂州人的說法,鄂、湘各地呂洞賓的傳說亦較別處尤多,至北宋慶歷年間遂成為呂洞賓神仙故事的重要發源地。

筆者認為,這個結論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其一,按照習慣,人們最容易把一個人的出生地與籍貫混為一談。此種例證俯拾皆是。如同今天一個在北京出生的小孩,他的籍貫應當是隨父親填寫,可能是某省人,但人們往往也把他稱作“北京人”,因而就有了“某省人”和“北京人”兩種說法。

其二,古代許多世家子弟都出生在父親的任所。譬如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是北宋陜西路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因出生在父親任職的光州(今屬河南),故取名為“光”;而司馬光之父司馬池也是出生在其父任職的池州(今屬安徽),故取名為“池”等。呂洞賓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隨父母四處遷徙,完全有可能出生在父親的任所。其父呂讓在7歲父母雙亡后,就一直隨長兄呂溫生活,輾轉湖湘各地。

其三,古代北方士族常在南方宦游之地安家“占籍”。宋代學者王禹偁在《建豀處士贈大理評事柳府君碣銘序》說過這樣的話:“有唐以武戡亂,以文化人。自宰輔公卿至方伯連帥,皆用儒者為之。而柳氏最稱顯族,故子厚自言其家同時為尚書郎者三十余人,其盛可知也。于時宦游之士,率以東南為善地。每刺一郡,殿一邦,必留其宗屬子孫,占籍于治所,蓋以江山泉石之秀異也。至今吳越士人,多唐之舊族耳。”這里雖然說的是柳氏家族,而與柳宗元有姻親關系的呂氏家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據族譜記載,浙江上虞呂氏就是因宦游落戶到那兒的。故我們不能排除呂讓家族“占籍”岳陽的可能性。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