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趙叢娜時間:2019-07-25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如果不用心銘記,一切終將湮滅無蹤。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
正是感念于此,鹽湖區政府辦陳列館應運而生,通過文字和圖片兩種形式,重點從農業、財稅、商貿、工交建、計委、科教文衛等6個方面,展現鹽湖區政府的建置沿革、發展變遷。陳列主要目的就是,借此窗口,依此載體,讓新時代的年輕人得以探究歷史發展面貌,管窺時代發展奧秘,從而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
照片墻上有一張照片,1966年國家輕工業部在運城縣召開支援農業現場會。這張平淡無奇的黑白照片,卻記載了一個運城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運城歷史上首次國家級現場會。時任國家輕工業部部長鄧杰出席會議,并與運城工交建系統的同志們合影留念。拍攝地位于安邑水泵廠——當年機械工業界赫赫有名的代表性企業。
運城機械工業是1948年以后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工業。1956年以后,城市機械工業發展很快,運城新建了機械修造廠、水泵廠、電器開關廠、汽車修配廠等。從1969年開始,按照國家政策,各鄉鎮陸續建立了農機廠,較大的村建立修配組,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機產品、農機配件和修理有了長足發展。
安邑水泵廠就在此時代背景下誕生,前身是一個只有50多人的鐵木業社,廠里的核心技術人才是楊錫森。正是他和黨支部書記劉有才的“雙劍合璧”,才有了這在小縣城召開的國家級現場會。
我們經多方打聽,才找到楊錫森在三門峽的住處。聽聞來意,今年85歲的老人非常高興,就安邑水泵廠的發展史,滔滔不絕地為我們講了一個下午。

上世紀60年代的安邑水泵廠,條件簡陋,設備只有四五部皮帶車床、兩臺鉆床,工人是從農村招來的鐵匠、木工、燒過磚瓦的能工巧匠。工人能吃苦,但文化水平較低,不要說產品設計,一些修配草圖也看不懂。
“當家人”劉有才對廠子的前途無限憂慮,恰逢此時,河南大學數學系畢業、在上海礦山實習三年的楊錫森,來到廠里自薦。二人一見如故,當天,劉有才即盛情接納楊錫森進入該廠。回憶過往,楊錫森笑談,當時無意間來到這個廠,啥都沒帶,結果見了劉書記一面,工作就定了,想想真是命中注定。
在關于企業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方面,劉、楊二人的認識高度一致,兩人經常促膝長談、徹夜不眠。廠子的發展方向、產品定位就誕生于這一夜夜的傾心暢談中。楊錫森說:“他是農民店員,我是農民學生,愛農支農是天賦。”看到農民收麥辛苦,在楊錫森的牽頭下,廠里設計生產出了一種小麥簡易脫粒機,很受農民歡迎,一時供不應求。
趁熱打鐵,他們繼續研發新產品支援農業。當時,農業灌溉以井水庫水為主,唯一出路是水泵。楊錫森提出,為農民造一臺水泵!廠里意見不一,“沒有金剛鉆,就不要攬磁器活,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之類的風涼話甚囂塵上。
這個時候,時任運城縣委工交政治部副部長的劉振山來到了廠里。行伍出身的劉振山曾在陣地將失的危急時刻,大膽將炮拉出掩體,猛轟主峰敵,使敵不支潰退,保住了陣地,是一個硬角色。他將勇往直前的部隊作風發揚到了地方,鼓勵大家“軍隊打仗,必要時冒險也要打。看起來冒險,可往往是出奇兵致大勝。大家要有信心、有決心爭取成功,失敗了,我和你們劉書記負責。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再試驗,直至成功!這就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就這樣,廠里找到一臺英國產的舊水泵大卸八塊,比葫蘆畫瓢,一件件研究,邊學邊干邊研究。就這樣刀搓手磨,夜以繼日,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山西第一臺“禹都”牌離心水泵問世了,很受市場認可。大家信心更大了。兩個月后,廠里又創新設計出漂浮泵和吊浮泵兩種水泵,送到北京農業展館。

周總理參觀時,對這個水泵很感興趣,表揚的消息傳回安邑水泵廠,大家備受鼓舞,全體職工大干特干,連續作戰,共生產出六種型號八種水泵,受到了部、省、地、縣領導的表揚。國家輕工業部在運城召開了全國四五百人參加的流動現場會。在鄧杰部長和地委工業部孫丁山部長主持下,與會代表參觀了安邑水泵廠。鄧杰在講話中說,“安邑水泵廠政治硬梆梆,產品響當當”,授予安邑水泵廠部級先進單位稱號。山西省評定安邑水泵廠為全省支援農業先進單位十面紅旗之一。支部書記劉有才還光榮出席了北京國慶觀禮大會。
回想起當年的輝煌成績,楊錫森老人頗為激動,提及早早去世的劉有才書記,老人數度哽咽。當年,志同道合的兩人用不足三年時間,將一個新興窮廠辦成了山西省支農企業的第一桿旗。
令人惋惜的是,“四清”運動裹挾了安邑水泵廠,劉有才和楊錫森先后被調離,一時間,安邑水泵廠一落千丈,自此再難復當年榮光。
萬幸,還有兩位好領導,薛光夏書記和劉振山部長。是他們力排眾議,暗護楊錫森先后在龍居、大渠機械廠繼續搞設計,后調入二輕局從事專職技術工作。正是得益于薛光夏、劉振山敢于擔當、正直果敢的勇氣和精神,才為運城工業發展留住一支寶貴的技術人才隊伍。
在安邑水泵廠日益沒落、直至倒閉的同時,城市另一邊的一個小廠,曾在全國現場會上觀摩過安邑水泵廠的解州水泵廠卻異軍突起,發展迅猛,接續安邑水泵廠的輝煌篇章,節節攀高,大放異彩直至今時今日。
解州水泵廠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良種軋花廠,后與鐵木業社合并,成為農機廠。上世紀60年代,農機廠生產條件極差,僅有幾臺皮帶車床有氣無力地運作著,60多個職工,每月產值還不到3000元。工廠的出路在哪里,是當時全廠職工共同擔憂的事情。
如何破局?時任農機廠廠長姜午德以及后來接任的劉燕生,經過反復思考,決定從引進技術人才入手。1962年,技術員李引順從運城縣紅旗機械廠調入解州農機廠。在當時技術極度落后的年代,一個核心技術人才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帶領大家設計了一種磨面機,每月生產三四十臺,依然不夠賣。嘗到甜頭的職工們信心高漲。后來,經過對市場需求分析,企業轉產磨面輥子,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幾年時間,企業有了一筆可觀的積蓄。
有了發展資本后,農機廠改天換地,在南門外購地100畝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廠房,誕生了日后叱咤風云數十載的解州潛水電泵廠。
一開始,水泵廠也在艱辛地摸索發展方向。在工交建政治部辦公室主任趙永康的支持下,經劉燕生等領導研究,決定從產品做起,以每年一種新產品的節奏,前后共生產了10個產品,至第10個產品潛水泵面世,解州潛水電泵廠終于打開了局面,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1968年,苦于技術上無法突破的李引順,試探性地給上海人民電機廠寫了一封信,請求獲贈一份水泵的設計圖紙。沒想到后來竟然真的有一份設計圖從黃浦江畔寄到了黃土高坡,全廠上下備受感動鼓舞。然而,受當時技術、理念限制,廠子尚無辦法將設計圖紙變現為產品。李引順再次鼓起勇氣,請求上海人民電機廠能再寄一個模型圖。翹首期盼數日后,模型圖寄過來了!就靠著這兩份圖紙,解州水泵廠造出了自己的潛水泵。
時至今日,提起這段往事,李引順仍然激動萬分,連連夸贊那個年代工人階級覺悟和境界。
上世紀70年代,是解州潛水電泵廠發展突飛猛進的一個時期。此時,解州潛水電泵廠迎來了自己的發展黃金期。北方農業會議召開,啟動南水北調工程,潛水泵需求量極大;國家從蘇聯引進水泵圖紙,分別派送至沈陽、淄博、石家莊、天津、解州五家水泵廠;鐵人王小胎任廠革委會副主任,帶動全廠上下連軸搞生產。水泵產品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解州牌”商標馳名國內外,甚至于全國的水泵定價都要參考解州水泵價格。
上世紀80年代,解州潛水電泵廠由輝煌步入平淡期,時任廠長曲伯約開始思考如何轉型發展。他緊緊把握國家最新政策,積極響應時代潮流,認為在技術不斷革新、質量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決定解州潛水電泵廠發展的關鍵所在是銷售。在他的領導下,企業開始在全國各地布局銷售網絡,創建銷售團隊,水泵銷售由農機公司+銷售小組推銷雙管齊下,最大化擴大產品輻射面。
實踐證明,曲伯約的眼界、格局確實超越常人,在上世紀80年代就下好的這盤棋,對水泵廠接下來幾十年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了企業是走向沒落,還是再創輝煌。
2014年、2016年,天海泵業(原解州潛水電泵廠)成為國家標準制定的參與者。目前,企業生產10個系列、3000余個產品,280個銷售分公司星羅棋布,拉動數萬群眾就業,輻射帶動解州一帶40余家大小水泵廠共享改革紅利。
作為傳統農業大區,工業歷來是我市的發展短板。在全省上下走轉型發展之路的同時,鹽湖區著力實施實體經濟推進計劃,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工程,引導水泵、風機、化工等傳統產業,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道路。
相信在改革開放的強勁春風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鹽湖工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跨越式騰飛,大運城發展成果必將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上一份沉甸甸的賀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