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呂洞賓里籍生年新考(上)

來源:發布者:王雪樵時間:2019-07-24

古代的神仙有兩類:一類是人編的,一類是人變的。人杜撰編造的神仙,只有神格,沒有人格,你說不出他是哪里人,父母是誰,生于何年何月,譬如玉皇大帝。人變的神仙,則除了神格還有人格,即成為神仙之前,還有真實的人生履歷。道教神仙呂洞賓就屬于這后一種。他是由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變而為神仙的,因而可以找到他的里籍、生年、身世、履歷等。事實上,千余年來,道、俗兩界一直有人在做這個工作。然而正由于他是“神仙”,虛無縹緲,幻化無窮,因而諸說不一,歧異紛呈,許多問題仍存在爭議。關于他的里籍、生年,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見于《辭海》。《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六版,第1461頁)“呂洞賓”條說:“呂洞賓(798~?)唐末道士。名喦(一作巖),以字行,號純陽子。相傳為京兆(治今西安)人,一作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人。”筆者以為,這里的說法有不盡妥善之處,茲就此作一探討。

先說里籍

呂洞賓的神仙傳說蓬起于宋代,關于其里籍亦眾說紛紜。據統計,典籍記載共有九種說法:

一、關西說。《宋史·陳摶傳》說:“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

二、關右說。北宋王舉《雅言系述》有呂洞賓傳云,呂為“關右人,咸通初舉進士不第”。王另有《雅言雜載》稱,“呂仙翁名巖,字洞賓”“本關右人”。

三、關中說。北宋王旦、楊億《國史》說:“關中逸人呂洞賓年百余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張方平《樂全集》亦說:“關中逸人有劍術,雖數百里,頃刻即至。”

四、京兆說。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載岳州《呂洞賓自傳》石刻說:“吾乃京兆人,唐末累舉進士不第……”

五、河中說。北宋楊億《談苑》說:“洞賓自言呂渭之后,渭四子:溫、恭、儉、讓,讓終于海州刺史,洞賓系出海州房。”范致明《岳陽風土記》則徑直記曰:“先生名巖,字洞賓,河中府人。”葉夢得《巖下放言》卷中說:“世傳神仙呂洞賓名巖,洞賓其字也,唐呂渭之后。”

六、東平說。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五:“先生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世傳以為東平人。一云西京河南府蒲坂縣永樂鎮人,即今河東河中府也。曾祖延之仕唐終浙東節度使,祖渭第進士……先生乃讓之子也。”

七、岳陽說。南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九說:“唐呂仙人故家岳陽,今其地名仙人村,呂姓尚多。”

八、九江說。南宋曾慥《集仙傳》謂呂為“九江人”。

九、鄂州說。北宋王常《真一金丹訣》謂呂洞賓為“鄂州進士”,“經數舉,不第其名”。

上述九說實際可分為三類。

一、“東平說”可單列一類。東平是呂氏的郡望,如柳宗元為呂溫寫的誄文即題曰《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呂煥為其父呂讓所寫墓志銘亦題曰《東平呂府君墓志銘》,指的都是郡望,而不是籍貫。持“東平說”者也知道這一點,實際贊同“河中說”。因此所謂籍貫“東平說”,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二、“岳陽說”“九江說”“鄂州說”可列為一類。“岳陽”宋代稱岳州,地處洞庭湖畔。由于洞庭湖有湘水、資水、灃水、沅水、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等九條江水匯入,故宋人將洞庭湖周邊的岳州地區也稱作“九江”。而宋代又設有鄂(州)岳(州)觀察使,鄂州與岳州(九江)屬于同一行政區域,因而三說實則為一說。元人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一書說:“或疑各本所載帝君生所及居處不一,詳推乃父仕宦遷移,又作者欲在本鄉人物為美,是以差誤不一。”故呂洞賓故里出現“岳陽說”“九江說”“鄂州說”,應該與此有關。

三、其余的“關西說”“關右說”“關中說”“京兆說”與“河中說”是一回事,屬于真正的“籍貫”。

為什么這樣講呢?我們知道,明清以前人們所說的“關東、關西”“關內、關外”“關左、關右”,不是指今天的山海關,而是指函谷關。秦漢以前的函谷關在今天的三門峽市靈寶縣西南,是春秋至西漢前期由秦地通向東方中原要道上的重要關口。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又將關址東遷三百里,建在今河南省新安縣,仍稱函谷關。故西漢以后的“關西、關右、關內”,理論上即應包括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陜西及甘肅大散關以東的廣大地區。古河東一帶亦因位于函谷關之西,被稱作“關西”“關右”“關中”。

舉例來說。關羽的部將周倉,是今平陸縣西祁村人。《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寫兩人見面之前,裴元紹向關羽介紹說:“有一關西人,姓周名倉……”周倉即被稱作“關西人”。清人梁章鉅《歸田瑣記》有“《關西故事》載‘蒲州解梁關公本不姓關’”一節,講關公少年時代在家鄉除霸而后亡命的故事,而被冠以“關西故事”。清末戊戌變法中,由山陜維新派人士成立的“關西學會”,為首的是聞喜人楊深秀和陜西三原人宋伯魯。可見歷史上平陸、解梁、聞喜等地,都被視為“關西”。故宋代人依照習俗,稱河中府永樂鎮人士呂洞賓為“關西逸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而古人在地理上又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稱山東為“山左”,山西為“山右”;函谷關以東稱為“關左”,河中府在函谷關以西,當然可以稱作“關右”了。柳宗元《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就說:“河東,古吾土也。聞其間有條山、大河,氣蓋關左。”條山、大河氣勢壓過了關左,“河東”即是“關右”不誤。又宋張師正《倦游雜錄》載曰:“關右人有作京師語者,俗謂之獠語,雖士大夫亦然。有太常博士楊獻,河東人,作詩寄郡中密友,破題曰……”文中直稱河東人楊獻為“關右人”。因此,稱呂洞賓為“關右人”,與稱呂是“河中府永樂人”也是一回事。

說起“關中”,歷史上有寬嚴不一多種說法,并非專指陜西長安附近的地方。晉潘岳《關中記》稱:“東自函關,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河中府位于兩關之間,故古人也有稱河中府為“關中”的。即如上面所列,宋初學者楊億,一面在他所撰寫的《國史》中稱呂洞賓為“關中逸人”,一面在《談苑》中又說呂是河中人,是“呂渭之后”。可見他是把河中府看作“關中”一部分的。再如明代王世貞《宛委余編》談到著名的蒲州桑落酒,也說過“名酒之最古者,關中之桑落也”,徑直稱蒲州為“關中”,也說明了這個問題。而更早見于史籍的,如《新唐書》卷一九九《劉沖傳》載柳芳《論氏族》說:“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此關西之望也。楊氏華陰,韋氏、杜氏皆京兆,裴氏柳氏薛氏皆河東。”《唐會要》卷三十六《氏族》亦有同樣的記載。裴、柳、薛本河東郡姓,這里亦歸于關中郡姓,可見唐代人是把河東亦劃入“關中”的。

至于為什么稱河中府人呂洞賓為“京兆人”,這要從宋朝的行政區劃來說明。在一般人心目中,“京兆”是指長安,屬陜西;而河中府則屬于山西,兩者好像不是一回事。但稱呂為“關西人”“關右人”“關中人”“京兆人”的,都是宋代人。而河中府的永樂縣,在宋代則降改為永樂鎮,隨河中府一道隸屬于陜西路,而陜西路的治所又是在京兆府(今西安市)。由于這個原因,在宋代人們既可以稱呂為陜西人,也可以以陜西路首府所在地代指政區,稱其為“京兆人”。猶如司馬光是夏縣人,因夏縣宋代屬陜西路陜州管轄,史書亦稱其為“陜人”和“陜西人”。姚天福系稷山縣人,因稷山縣元代屬晉寧路絳州管轄,而晉寧路治所在平陽府(今臨汾市),故史書多稱其為“平陽人”。辛亥元老景耀月是芮城人,1912年景代筆起草了孫中山大總統就職演說詞,文采煥然,轟動全國,景則被柳亞子贊譽為“太原公子”。即如今天在外地稱某人為“運城人”,很可能他只是運城市所屬某縣的人,而未必就一定是運城城里人一樣。尤其是在遠離本土的地方,往往難免出現這種“大而化之”的表述。所以《辭海》稱呂洞賓“相傳為京兆人”“一說為河中府人”,在宋代可以說是一回事,在唐代是不能這樣講的。

縱觀以上諸說,人們可能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宋代人都以“關”來指稱河東呢?這是因為,歷史上各個朝代稱說地名,都是“就近取譬”,以當時都城所在地為坐標中心,而以附近名山大川、雄關巨邑為參照系。因此,同一個地方不同時代就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漢、唐兩代建都于長安,從長安往東,首先看到的是黃河,故以黃河為參照,稱運城地區為“河東”;明、清建都于北京,從北京往西,看到的是太行山,故以太行山為參照,稱包括運城地區在內的晉地為“山西”;北宋建都于汴梁,從汴梁往西,最有名的地標是古函谷關,故以函谷關為參照,又稱運城地區為“關西”“關右”“關中”等。總之,弄清了古地名命名的原則和方法,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