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時間:2025-11-19
時間軸轉至宋代,既要談論棉衣,有一個名字是無法跳過的——黃道婆。
黃道婆有“織女星”和“先棉神”的美譽。她幼時貧苦,為童養媳,因不堪虐待出逃,流落崖州,其間向當地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并加以改進,總結“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織造技術。約40年后,黃道婆返回故鄉,傳授紡織技術,制造搟、彈、紡、織等專用機具,獨創“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流傳至今。

永濟博物館民俗規劃展展出的古人織布場景 記者 劉亞 攝
黃道婆把紡織技術帶回家鄉之前,當地還是用傳統方法手剝棉籽,效率低不說,還很傷手,婦女時常剝得指甲脫落,“初無踏車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線弦竹弧置案間,振撣成劑,厥功甚艱。”當她從崖州返回,手把手傳授技術,改造手搖紡棉車,極大地提高了紡織效率。成書于洪武初年的《梧溪集》中記載了這一盛況:“躬紡木棉花,織崖州被自給。教他姓婦,不少倦,未幾,被更烏涇,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并且,黃道婆對紡織工藝的總結和創新,使得布料的美觀程度顯著提升,“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織成被、褥、帶、帨,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
加上當時政府設置木棉提舉司,推廣棉花種植,這一時期棉花種植的普及和棉紡織技術的進步革新,為當時的百姓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御寒選擇。秋衣的布藝和填充物都更加富余、保暖。普通百姓也有購買或自制棉襖、棉袍的能力,比如最常見的夾襖,內襯能填入厚薄不一的棉花,適應秋季不同的需求,外觀上也可以有不同的花紋和圖案,更加賞心悅目。
棉紡織技術的傳播,也推動了以當時的松江府為核心的江南紡織業的發展。還有像“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這樣的諺語流傳。棉紡織品作為商品大量銷售,在改善當地百姓生活的同時,也為其他地區百姓衣物寢具的品質提升推動助力。宋元時期開始,秋冬衣物這個大方向有了更多分支,從織物料作、工藝手法上都不斷改良,參照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王熙鳳出場的描述,林黛玉進賈府是冬天,彼時貴族女子的裝束華麗可見一斑:“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褙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管子·牧民》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老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見證著審美變遷,也借由秋衣這一個切面,折射出宏大開闊的歷史進程。
(《新京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