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時間:2025-11-17
小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個節(jié)氣、冬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也是一個反映降水與氣溫變化的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此時天氣轉為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成雪,但雪量一般不大,故稱“小雪”。

永濟市華夏傳統(tǒng)文化整理研究中心小雪節(jié)氣墻繪 記者 劉亞 攝
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明代王象晉《群芳譜》中也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都概括反映了小雪節(jié)氣的氣候特點。
古代將小雪節(jié)氣后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一候時,雪花代替了雨水,彩虹自然就看不到了;
二候時,由于天空中的陽氣向上升騰,地中的陰氣向下沉降,萬物都失去了生機;
三候時,天氣更加寒冷,家家戶戶閉門躲避寒冷。
“小雪”到來,雪花始飄,這既是自然現(xiàn)象,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古來許多詩人都將它寫入詩中,加以歌頌。
宋代陳睦在《沁園春·小雪初晴》一詞中這樣贊美月下的雪景:“小雪初晴,畫舫明月,強飲未眠。”在小雪初晴的晚上,詩人臥在畫舫中,邊飲酒邊觀賞月下雪景,此景美得讓人難以入眠。
唐代詩人戴叔倫在《小雪》一詩中則贊美飄飛的雪花:“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隨風飛舞的雪花是那樣美麗,讓人百看不厭,尤其是不經(jīng)意落在山巒、樹枝上的雪花,更為冬天增添了魅力。
宋代詩人黃庭堅筆下的小雪更為傳神,他在《春近四絕句》中寫道:“小雪晴沙不作泥,疏簾紅日弄朝暉。年華已伴梅梢晚,春色先從草際歸。”飄落了一夜的小雪,還未被人踐踏,在朝陽照耀下就像潔白的沙灘一樣美麗。詩人雖已年老,卻仿佛看到白雪覆蓋下的小草正孕育著勃勃生機,新的爛漫春色就要從小草的嫩葉上悄然歸來。詩人從寒冬想到春天,從小雪紛飛想到春色即將到來,這豐富的想象更給“小雪”增添了一層浪漫色彩。
小雪過后,莊稼收回家,田間農(nóng)活基本結束,過去農(nóng)民稱這段時間為“冬閑”。這時,家家關起門來,圍著爐火過日子。
不過,說閑也并不閑,只是勞作的地點變了——由田間轉變?yōu)榧彝ァ?/p>
在家中,婦女們紡線織布、做針線活兒,男人們修理農(nóng)具、為牲畜御寒保暖。偶有親朋來訪,一起圍著火爐品茗聊天,“把酒話桑麻”,則是一種親情滿滿的享受。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農(nóng)業(yè)合作化的興起,農(nóng)村“冬閑”變成了“冬忙”。這時,有組織的農(nóng)民依舊忙碌在田野,興修水利,管理麥田,搞農(nóng)田基本建設,為爭取農(nóng)業(yè)大豐收做準備工作。
與這時期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小雪時節(jié)也有一些較有特色的飲食習俗,比如腌寒菜、制臘肉。
由于小雪后天氣轉寒,過去人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影響。這時在北方,已經(jīng)沒有了新鮮蔬菜,而人們一日三餐仍需要菜蔬副食。同時,小雪時節(jié)干燥低溫的氣候特點也很適合制作可長期保存的腌菜、臘肉,于是便產(chǎn)生了腌寒菜和腌制臘肉的習俗。
腌寒菜的習俗歷史悠久,據(jù)說起源于周代。
過去在農(nóng)村,每到小雪前后,人們便將剛收獲的蘿卜、芥菜等洗凈,放進大缸中,加入鹽、腐豉(將小花生帶皮炒熟、磨細后做成的調料,可以增加咸菜的香味),蓋上蓋子腌制。
這樣的咸菜可生食下飯,也可加肉末、辣椒等做成美味可口的炒咸菜。
小雪時節(jié)腌制的咸菜,可以吃上一年。
腌制臘肉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區(qū),民間向來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說法。
過去每到小雪時節(jié),人們便將豬肉、雞肉、鴨肉等放進缸里,放上食鹽及花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五六天后,用繩索穿起來,將水滴干,再用柏樹枝條、甘蔗皮等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即成臘肉。
這樣加工好的臘肉不但可以長期保存,而且吃起來肥而不膩,味道醇香,是很受歡迎的美食。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還有小雪吃糍粑的習俗。
糍粑是將糯米蒸熟搗爛后制成的食品。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祭品,最早是用來祭牛的,后來才演變?yōu)槿藗兊氖称贰?/p>
關于吃糍粑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大臣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wěn)了江山,并對吳國的國計民生做了許多長遠安排,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小雪時節(jié),雪飄天寒,城內民眾斷食。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墻挖地。人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壘成的。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作為城墻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大家將糯米“磚石”掘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得以活命。
后來,在江南一帶,人們便用糯米制成像當年的“城磚”一樣的糍粑,在小雪這天食用,以紀念伍子胥。
古時釀酒多在剛入冬的時候,也就是小雪前后。
這個時期秋收剛剛結束,糧食相對富裕。同時,在古代社會,飲酒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酒也是祭祀儀式的重要部分,屬于禮的范疇。時至歲末,正是各種祭祀活動的高峰期,對酒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小雪釀酒相沿成習。
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
在浙江安吉地區(qū),人們至今仍然習慣在小雪時節(jié)釀制林酒,當?shù)厝朔Q為“過年酒”。
平湖一帶在小雪前后釀酒儲存,稱為“十月白”。也有人用白面做酒曲,用白米、白水釀酒,稱為“三白酒”。入春之后再在酒里面加上桃花瓣,即成“桃花酒”。
浙江長興地區(qū)也有在小雪這天釀酒的習俗,稱為“小雪酒”。據(jù)說是因為小雪時節(jié)泉水特別清澈,釀出的酒也特別清香醇厚。
此外,在有些地方,如果小雪節(jié)氣這天下雪了,人們會收集雪水,裝在容器里儲存,以作藥用。據(jù)說這天的雪水可以治療火瘡、熱毒、痱子等。當然,這只是民間俗信,在今天看來并無科學道理。
小雪過后十五天,便是大雪節(jié)氣。大雪過后,地凍天寒,“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日子才真正到來。(《齊魯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