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2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按照《木蘭辭》的描述,決意代父從軍的木蘭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街串巷一通“買買買”,把自己出征的行頭置辦齊全。千百年后,再念起這段,除了為木蘭的孝順勇敢叫好,大伙兒或許也會感慨幾句——古時的市場商品還真豐富,隨便一逛,上到坐騎、下到裝備都能一起收入囊中。

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逛街就成了古人必備的休閑選擇。逛鋪子,買好物,聽小曲兒,看雜耍,品香茶,下館子……
逛哪里
有一個成語——“各得其所”,專門形容每個人或事物得到了恰當的安排。“各得其所”最早出于《周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照這個描述,早在西周時期,專供交易的場所“市”便現身于大家的生活中,最早的逛街活動也漸漸開始。太陽升到中天,四面八方的百姓帶上各自的貨品聚集一處,你買我賣,交易結束,揣著心愛的商品或滿兜子的錢幣,高高興興地回家。聽著不錯,然而根據考證,這個時候人們“逛街”多半不大能盡興。雖說無論城池大小,官府都會集中設置“市”。但看看圖片就能知道,這些場所面積通常不大,不受重視,還基本只為官賈服務,很少面向居民開放。
真正意義上的“逛街”始于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諸侯攻城略地,打得不可開交,大大小小的動亂和分裂隨時都在發生,原有的城市舊格局、體系也逐漸土崩瓦解,在此縫隙中,手工業和商業反而找到了寶貴的成長機會,越來越繁榮。商貿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大伙兒“買買買”的熱情愈發高漲,自然迫切需要一個功能完備的場所,這時,輪到了“市”的真正登場。
所謂“匠人營國,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這便是后來的“坊(里)市制度”。簡單來說,城市的結構基本成型,“市”成了獨立的場所,專門供大伙兒買賣貿易。這時的“市”不僅面向老百姓開放,且徹底區別于居住區的“里”(也稱為“坊”),更占有專門的地界,在地圖上看,像豆腐塊一樣方方正正,四周都有圍墻。
不過,那時想快快樂樂地逛街,還有不少規矩要守,比方說,“市”的開放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早晨屬于商賈大家,專干大買賣,老百姓們買賣生活用品,得等到中午,至于傍晚便是小商小販們賣點零碎玩意,賺點散碎錢財的時間了。
逛什么
兩宋時期,“逛街”幸福指數翻了好幾番。所謂“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這時候商業薈萃的繁華街道遍布,河道旁、橋上、城門內外,但凡有人氣的地兒,都能成為熱鬧的商業點,什么行業街市、綜合商業街更是管夠。其中,夜市盛況尤其空前,按照《夢粱錄》的記載,要逛完臨安夜市可不是個容易事——街上有的是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若是走著走著餓了,到處都是風味小吃,什么孝仁坊的團子,太平坊的糖果,市西坊的泡螺滴酥。晚上逛不完怎么辦?別擔心,臨安的夜市往往接著早市,只要樂意,任君玩個通宵達旦,穿梭在街里巷間,“篝燈交易,識別錢真偽,纖毫莫欺。”
瓦舍,也被稱為“瓦子”,是當時固定的娛樂中心,因“來時如瓦合,去時如瓦解”而得名。據考證,瓦子形似方形市場,四周圍繞著滿滿的酒樓、茶館和商鋪,中間則是定期的集市。瓦舍中,還有一個別樣場所:勾欄。勾欄里面設有戲臺、戲坊及供觀眾就座賞樂的“腰棚”,四周圍著欄桿,中間多時可容納千人。
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如此勾欄,不亞于一個大型綜合劇院,里頭更是花樣多。說唱、戲劇、雜技、武術,想看啥有啥。就拿說唱舉例,就包含說話、雜說、演唱等各類表演。光是說話,就能聽到藝人們講經論道、談古論今。更不必說其中的“小說”,天上地下,都能成為說書人的材料。銅鑼聲一響,藝人們擺開架式,觀眾席里頭坐了個滿滿當當,說書人不急不慢,先來一段精彩的詩詞或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待到觀眾來了興趣,立馬連說帶唱、繪聲繪色地細講慢解,什么靈怪、傳奇、公案、神仙,要啥有啥,故事怪誕,情節離奇,臨了了,還得再附上一首詩詞才算結束,起承轉合間,準管叫人“牽腸掛肚”。戲劇的看頭就更多了,傀儡戲、木偶戲只算開胃小菜,運氣好了,還能看到藝人們的絕活兒:魔術。
逛累了,看餓了,便是享用美食的好時光。據載,當時,光是東京汴梁,就有著72戶酒樓正店,還有不計其數的小店。人們既可以跑到“八仙樓”“乳酪張家”飽餐一頓,也可以隨便尋著香味鉆進街邊的小商鋪,品嘗些小食飲料。總之,又能逛,又能買,還能看戲、約飯、尋友,哪怕放到現在,也算是高端逛街體驗了。
怎么逛
不同時間,得逛不同的街,囤不同的貨。《成都古今記》就清清楚地寫著“指南”——“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要是還不滿意,兩漢時,還有專供文人雅士們買賣書籍的地方,稱為“槐市”。
逛對了市,還得買對貨。首先,得學會看“幌子”。所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里說的“酒旗”,也叫“幌子”,便是古代店鋪專門用來招徠顧客的商品標記。古時百姓大多不識字,這也難不倒商家,干脆在店鋪門前懸掛一個形象標記,好多時候賣鞋就掛鞋,賣帽子就掛帽子,直截了當,清楚明白。還有些商家大開腦洞。比方說,有的面鋪會用羅圈彩帶做幌子,“帶子”寓意面條,顏色上多采用高純度和鮮度的紅色,讓人老遠就能瞅見。
看了“幌子”,還得學會聽商販們的叫賣聲。不同的賣家可有著不同的“帶貨習慣”。布販子們多半喜歡撥浪鼓,賣油販更青睞敲油梆子。宋朝的酒販們更有情趣,喜歡鼓樂齊奏,當街來一段《梅花引》幫自己招引顧客。喊聲、樂聲、鼓聲、鑼聲,這叫一個聲聲入耳,也難怪文人們嘆其“叫賣出奇聲徹宵”。
都說精打細算過日子,進對了鋪子,選好了商品,就得開始砍價了。古人砍價也有專門的玩法。比方說,宋朝就出現了“撲賣”“博賣”等“砍價”形式。其中“撲賣”方式多,擲銅錢、搖簽、扔飛鏢都行,只要顧客能按照要求贏得游戲,比如用飛鏢釘住圓盤上賣主指定的動物圖像,就能贏得商品或折價購物,那力度,還真能媲美當今的各類購物節。
選好貨,有時便輪到商家稱重。不用擔心缺斤短兩,別說上文提到的那些嚴苛律令,光是這稱重的秤就有講究。十六兩一斤的秤桿上往往有16顆星,分別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星星多是黃色或白色,告誡商家做生意要公平,不可以黑心。要是膽敢缺斤短兩,那自然會傷害這些星星,有損德行,少一兩就是“損福”,少二兩就“傷祿”了。
今天,成都城內還坐落著一條特別的街道,叫作肥豬市街。據說,這里曾是屠宰行、肉鋪的聚集地。明代時,屠宰業的商販們相約,每宰殺一頭豬,就提一個銀圓,專門請先生來給街坊鄰里的子女上課。為了紀念此事,便有了保存至今的“肥豬市街”。當然,這樣的街道還有很多。它們散布在全國各地,城里鄉間,悄悄地,注視著時光流轉間的風云際變,講述著千百年前的“逛街”故事,見證著百姓們穿走街巷的熱鬧繁華,記錄著那一幕幕鮮活的人間煙火。 (《國家人文歷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