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歷史評論時間:2025-11-10
對中國人來說,生活就是柴米油鹽,柴是開門的一件大事。在古代,不管是生活還是生產,人們一直以可再生的植物燃料為主,比如柴草。而從宋代開始,一種新的燃料在中國流行起來,它就是煤炭。可以說,這場從可再生能源到不可再生能源的飛躍,完全是一場革命。
宋仁宗面對的燃料危機
進入宋代之后,中國各地的森林開始大片消失。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童:不長草木)森林的消失一方面是為了開墾土地,更主要的是為了獲得燃料。
從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詩可以推知,唐時并不存在燃料短缺的情況,要不賣炭翁怎么會“心憂炭賤愿天寒”呢?宋代人口猛增,一個州縣常常達到數十萬人,要滿足其燃料需求,必須損耗幾百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這種脆弱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從而導致殺雞取卵的做法,致使森林迅速消失。
為了救眼前的燃料之急,人們不得不砍伐桑樹和棗樹。這些經濟林木的毀滅,意味著經濟開始走向倒退甚至崩潰。大宋當局對此深感憂慮,建隆三年就頒布“禁民伐桑棗為薪”之詔。可是再嚴厲的刑罰也無法阻止危機的蔓延,桑樹和棗樹不僅成為燃料市場的主流,而且連軍隊也“輒入村落伐桑棗為薪”。北方蠶桑業遭到滅頂之災。
在一定的人口和生產模式之下,燃料的消耗與再生速度基本是穩定的。但進入宋代之后,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人口擺脫了近千年的徘徊,出現持續的增長。200多年間,中國人口從3000萬翻了兩番,首次突破1億,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時,宋朝的城市化水平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江南地區約有2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時世界人口超百萬的6個城市中,除了君士坦丁堡,其余5個(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和南京)都在中國,而汴京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其次就是近代工業的高速發展。宋代中國作為當時世界的超級大國,在金融、瓷器和冶金等領域居于近乎壟斷的龍頭地位。元豐元年,銅產量幾乎是唐代開元十五年銅產量的55倍。作為國際貨幣,宋代的貨幣的鑄造量同樣空前絕后。鐵器和瓷器更是暢銷全球的大宗出口商品,生產規模極其巨大。治平年間鐵的年產量達到8241001斤,達到唐開元十五年的4倍。
隨著人口的增加,建筑、器具和燃料的消耗自然就要增長,而人一旦聚集在城市中,就無法就近采集燃料,這使得燃料需求的集中度加大。與生活需求相比,工業生產需要的燃料要大得多。這些需求加在一起,燃料的消耗遠遠超出再生的速度,因此植物燃料就陷入山窮水盡的絕境,從而成為一場燃料危機。
在這場燃料危機中,作為宋朝的首都,汴京經受了嚴重的考驗。盡管政府對生活必需的燃料免除一切稅賦,但燃料緊缺的狀態并沒有絲毫緩解。特別是冬天,百萬人的汴京滴水成冰,取暖更加重了燃料危機。有一年,朝廷拿出40萬斤燃料,以半價供應京城市民,沒想到這場“雪中送炭”的善舉釀成悲劇,人們爭相購買,發生嚴重踩踏,死傷眾多。嘉祐三年遭遇“陰寒雨雪”的災難,“寒凍之人,死損不少”,無能為力的仁宗皇帝只能以節食來“畏天憂民”,素來盛大的元宵燈會也被迫取消。
在危機如此深重的事態下,民間生活尚且如此,工業所需燃料更加難以保證。許多官窯被迫停工,甚至連錢幣都停止鑄造。從嘉祐四年起,鐵錢停鑄長達10年。
宋代因煤炭而再度繁盛
窮則思變,人們將目光瞄準新的燃料來源,這就是煤炭。煤炭不僅終結了這場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木柴和木炭等傳統燃料,從而拯救了森林,也拯救了宋朝。
對文明悠久的中國來說,煤炭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山海經》最早記述了煤的地理分布。最遲在漢代,煤炭就已經被用作燃料,甚至用于冶鐵。在現代發掘的鄭州古滎冶鐵遺址中,就發現煤渣和煤餅,在鞏縣鐵生溝的漢代冶鐵遺址中還發現了原煤塊。煤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石墨”“石炭”等。“石炭”后來被寫成“碳”。在很多地方方言中,至今仍然將煤說成“碳”。
漢代之所以有大量的煤炭使用,與其人口膨脹和工業能源需求有很大關系。漢朝崩潰之后,在長達千年的時間中,中國人口一直沒有恢復到公元前后的水平。正是因為人口和工業低迷,植物燃料的再生速度足以滿足社會需求,所以煤炭就沒有得到重視,慢慢被人們忘卻。直到宋代爆發巨大的燃料危機,這種古老的燃料才得以再次被重視。而且就其使用程度來說,已經遠遠超過漢代的水平。煤炭不僅僅是對木柴、木炭等傳統燃料的補充,而且是一定程度上的取代。因此,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燃料革命和能源革命,將中國帶入一個全新的能源時代。
徐州自古就是重要的產鐵地,“自古為鐵官商賈所聚”,但隨著森林的消失,冶鐵工業也日漸凋零。元豐元年,作為徐州知州的蘇軾挽救了徐州,因為他找到了煤炭。為此他專門寫了一首《石炭詩》,題記中寫道:“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云。”白土鎮因產白色高嶺土而得名,工匠在挖白色陶土時發現了煤炭,就這樣,蘇軾找到煤,并將其制作成取暖用的“香餅”,“清泉香餅”成為當時最搶手的徐州特產。
現代人都知道,中國有豐富而廣泛的煤炭資源,特別是華北地區。當華北的森林消失之后,煤炭便成為華北地區得以發展的重要支柱。河南省北部的鶴壁市,原屬宋代相州,現代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掘了一個大型宋代煤礦,礦井口直徑2.5米,井深46米,巷道長達500多米,井下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就其開采規模而言,絲毫不遜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礦。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煤炭大省,山西即宋代的河東路。“河東鐵、炭最盛”,遠在1000年前山西就依靠煤炭維生。早在宋仁宗時期,晉、澤、石三州就利用當地的煤鐵資源鑄造鐵錢;宋神宗曾在一次詔書中令“河東鑄錢七十萬緡外,增鑄小錢三十萬緡”。
與山西一河之隔的陜北,同樣因為森林的消失而成為不毛之地,但煤炭的發現使這里保持了繁榮。元豐年間,沈括在延安任職,他在《夢溪筆談》中,把煤炭燃燒的煙霧比作洛陽塵,可見當時因為煤炭造成的煙塵污染已經非常嚴重。當時還有“沙堆套里三條路,石炭煙中兩座城”的詩句,這與煙霧籠罩的現代工礦廠區何其相似。
宋代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已經遍及全國。相比木柴和木炭,煤炭的能量密度更高(煤的燃燒效能是木炭的3倍),也便于運輸,因此煤炭很快就成為汴京這樣的大城市的主要燃料,“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然薪者”。
隨著煤炭源源不斷地廣泛使用,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這使得中國的生活水平和工業水平達到當時世界的最高程度。
(《中國歷史評論》雜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