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4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常常被問及“帶班的秘訣”。其實,哪有什么高深的理論,真正的教育,往往藏在日復一日的瑣碎與平凡中,在用心做教育的初心堅守中。回望自己走過的路,愈發覺得,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蹲下身來的陪伴。那些所謂的“經驗”,更多是“教訓”與“感動”的交織。在此,我想結合幾個小故事,談談在班主任崗位上的幾點體會。
“慢火”燉耐心
小東寫作業就像“繡花”,幾分鐘才寫一個字。一開始,我也著急,甚至有些惱火。后來我發現,他習慣不好,注意力難集中。于是,我不再催促,而是換了一種方式:“今天比昨天多寫一行,就是勝利!”“筆記都抄上了,真不錯!”“又背會一個知識點,進步啦!”漸漸地,盡管速度依然不快,但他眼里有了光,臉上有了笑。我慢慢明白,教育有時就像煲湯,急火容易糊,唯有文火慢燉,才能熬出真滋味。
“破繭”靠信任
班主任眼里不能只有“分數”,更要有“人”。班里曾有個叫小明的學生,上課插話、作業敷衍,甚至逃學打架。我沒有急于批評,而是在課間找他聊天,了解到他父母常年在外,跟著奶奶生活,種種“出格”行為,不過是為了引起注意。后來,我請他擔任“紀律監督員”。沒想到,他變得格外負責,一旦發現同學有矛盾,總是第一時間上前制止,并及時向我匯報。這件事讓我更加堅信:每個孩子的心都像一面鏡子,你俯身靠近,才能照見他的光芒。
“糊涂”化干戈
學生之間鬧矛盾,我常常“裝糊涂”:“哎呀,老師沒聽清,你們再說一遍?”兩個孩子爭著辯解,說著說著自己倒先笑了。還有一次,小東和小凱為搶東西打了起來,一個流了鼻血,一個滿身是土。我沒有急著“斷案”,而是遞上紙巾說:“先去洗把臉,回來把剛才的過程演一遍。”兩人邊演邊比畫,演到一半自己就笑場了:“老師,我們好像有點傻。”最后,互相道個歉,事情也就過去了。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候我們不必事事追問,適當“糊涂”,給他們一個臺階,火星自然就滅了。
“同頻”聚家校
家校合作,最忌“各說各話”。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催促,而是共同創造環境。每次與家長溝通,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老師,孩子在家根本不聽話。”我總是先耐心傾聽,等他們倒完“苦水”,再真誠地說:“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正常,我們能理解。咱們一起商量,看看接下來怎么做更合適。”家長不是教育的“局外人”,當我們把“你應該”換成“我們一起”,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形成,堅冰也能化為春水。
班主任的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班級里的瑣碎事情。只有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每個教師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做好“知心”班主任,每個孩子才能看到最美的自己。賀 潔
(作者單位:永濟市實驗小學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