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時間:2025-11-10
說到傳統戲曲中“巾生”,昆曲《牡丹亭》中最著名的“巾生”獨角戲就有《拾畫》和《玩真》兩折。
相貌堂堂、才高八斗的嶺南書生柳夢梅,在趕考途中因病借住在杜麗娘葬身的梅花觀。某日于觀中閑游,在太湖石下拾得麗娘生前所繪之自畫像,驚為天人,不斷觀賞、把玩、漸至沉迷,禁不住呼喚畫中美人,與之神交。
作者湯顯祖毫不掩飾從《拾畫》《玩真》一直到《幽媾》這接連幾折戲文中濃烈的情感色彩,卻又以神魂取代純粹的肉身,在虛與實,幻與真之間建構起獨特的東方情愛美學。
不獨柳夢梅,還有張君瑞、梁山伯、許文長……以他們為代表的書生文人形象,至少在中國傳統戲劇領域內形成了一個趨于穩定的美學符號。區別于武生和老生,巾生的表演風格需要將個人的文采與對情感的執著結合起來,才華與癡情構成了這一符號的主要內涵。
才子佳人故事中出現的書生形象,在各種不同的敘事中已經被高度模式化,故而在《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賈母明面上批評的是說書先生的一本《鳳求鸞》,實則是在諷刺幾乎所有以才子佳人為主題的戲文。
書生形象雖明顯區別于代表政治及道德理想的君子形象,以及代表力量及軍事理想的武士形象,但其并沒有完全被排除在傳統語境對“男性氣概”的期待之外,甚至,才子是作為一種相對于“君子”和“武士”的次等身份而被接納的。
傳統戲曲中的才子男主角們被主流權力結構吸納,與之融為一體,是或早晚的事。
(《文匯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