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03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彩繪泥塑薛瑄坐像
出生時間:清代
藏寶地:萬榮博物館

在萬榮博物館,一尊彩繪泥塑陳列墻內,以沉靜氣場攫住觀者目光。紅衣寬袍覆身,面容清癯卻目光如炬——這便是清代所制的明代“真儒”薛瑄坐像,似將500多年前那位自號“河東布衣”的先賢,重新拉回世人眼前。
薛瑄與萬榮的羈絆,說起來早已刻進歷史脈絡。史料記載,薛瑄罷官歸鄉時,未戀京城繁華,反倒直奔萬榮平原村,擇一處茅舍安居。他常著粗布衣裳,與村民一同在田間勞作,聽他們講桑麻收成、鄰里瑣事;興起時便在土坯墻下開講儒學,將“格物致知”的道理,融進水井旁的閑談、麥場上的晾曬。村民親切喚他“薛先生”,而他亦樂在其中,直言“庶民之語,皆含至理”。這位被稱作“薛河東”的思想家,一生與晉南這片土地牽絆至深,平原村,更是他褪去官袍后最愿棲居的一隅。
這尊坐像的細節里,處處藏著一方雅士的印記。斑駁的朱紅袍服,與彩繪的莊重質感交織,將薛瑄的精神氣度,以雕塑語言鐫刻。他端坐于帶扶手的石座之上,姿態端肅卻無絲毫倨傲,正應其“河東布衣”的稱呼。薛瑄罷官歸鄉后,常與村民圍坐土坯矮凳談經論道,坐像的石座設計,讓人不由得想起這段場景。
清代匠人特意將薛瑄的衣擺塑出細微褶皺,袖口處隱現的磨損痕跡,也暗合他“樂于清貧”的一生。任南京大理寺卿時,他拒受分毫賄賂,離任時僅有一箱書籍、兩身舊衣,百姓送他“南京好官”的稱號,這“好”字,便凝在這樸素的衣褶里。朱紅主調象征赤子之心,恰似他“清貧自守”的人生底色。若說衣飾見其清貧,那面容則顯其風骨。坐像中的薛瑄,眉眼微垂卻目光通透,神情坦蕩,唇畔胡須線條剛柔相濟,不愧“鐵漢公”的稱號。明正統年間,他任監察御史巡按湖廣,面對權貴貪腐毫不妥協,即便身陷囹圄也堅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后來執掌大理寺,為平反冤獄不惜與朝廷重臣對簿公堂,最終因剛正不阿被貶。這般鐵骨,在泥塑的眉眼間亦見,那是歷經風雨后仍守本心的篤定。
坐像的姿態,也暗含著薛瑄“傳學育人”的一生。他端坐的身姿間,雙手呈拱手禮狀,仿佛正回應弟子的提問。這位創立“河東學派”的大儒,從未曾停下授業的腳步。他講學,從少年學子到田間老農,皆可入內聽講。他的學生遍布晉陜豫,僅萬榮一地便有數十人成為后來的學者、清官;河東學派也因這份“不拘門第、廣育人才”的理念,成為明代儒學的重要支脈。他創立的河東學派,其“實學”思想與萬榮當地重視農耕、崇尚務實的民風一脈相承;而他“廉潔奉公”的為官準則,至今仍是萬榮地域文化中“清正廉明”品格的源頭之一。
何為真正的“儒”,何為永恒的“風骨”?如今,觀者駐足凝視這尊泥塑,仿佛能看見“真儒”身影浮現眼前。“鐵漢公”的清正、“薛夫子”的博學,或許正是薛瑄“真儒”之道的最好昭示。
作為明代第一位配祀孔廟的先儒,這位薛夫子被銘記,是因為他將儒學的“仁”與“廉”,真正種進了百姓心中。一尊泥塑,不僅定格了先賢模樣,更承載了這一方水土的風骨氣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