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03
□程隨存
今年重陽節(jié),又一次回到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臨猗縣七級鎮(zhèn)麻家卓村,感到分外高興。時隔多年再見村里的鄉(xiāng)親們,那份親切感依舊濃得化不開。
這片土地,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站——臨猗縣七級鎮(zhèn)麻家卓七年制學校。數(shù)十年來,我常常想起那時的學校,想念當時并肩耕耘的同事們,想念那些天真爛漫的學生們,想念誠實憨厚、可親可敬的學生家長們,更難忘那些給予我無微不至關懷的村大小隊干部們。
1976年8月,我從運城地區(qū)師范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麻家卓七年制學校任教。彼時正是教育文化人才青黃不接的年代,雖說我上了幾年學,有師范學習經歷,但那時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實際經驗和文化知識勝任教學工作有點吃力。幸運的是,學校的領導和資深教師們給予了我極大的包容與幫助。特別是崔秀生、王仁福、段廣明、段永茂等幾位年長的老師,還有靳正民、張戰(zhàn)業(yè)、張安民、李月英、李玉娥、段蝴蝶等剛畢業(yè)的年輕同事。他們在工作中,幫我、教我、帶我,使我學中教、教中學,逐步適應了當時的教學工作。在生活上,當時學校9名教師中,8名都睡土炕,只有我一人住的是學校唯一的一張老式木床。
學生家長更是待我格外親近,從不把我當外人。即便那時生活困苦,他們做飯總是想著法在調劑,讓我吃得可口舒心。三隊的段立幫大哥,家里子女多,管飯時細糧缺,特意把饃蒸成花卷。一隊東南角一家的老嫂子為了管飯,提前打掃衛(wèi)生,專門請來鄰居老大娘幫忙,為我換著花樣做飯。還有一隊家境困難的退役老人,因孩子上學無力管飯,寒假前專門買上點心和麻花到學校來看我。讓我感動的是,1980年的秋天,朋友到麻家卓找我,在村口打聽時,碰到正在鋤紅薯的家長說:“二隊的人去街上買肉了,說他今天管老師飯。”就這樣,朋友找我,不進村就知道我在哪家吃飯……
更難忘的是,1979年中秋節(jié),我回家買了幾斤肉,吃飯時卻沒見到。后來聽妻子說,老母親見平常生活油缺,把肉煉成油當小油用。時任村支部書記段滿堂、村主任屈自忍兩位老大哥知道此事后,為了讓我安心教學,當即讓大隊農場場長邱石頭大哥給我送來五斤油。之后好幾年,他們還安排三個隊的隊長輪流給我補貼小麥,入冬前讓大隊拖拉機把取暖煤提前送來。1980年秋,父母建房需用瓦,兩位大哥也幫忙聯(lián)系找車,將瓦送到家。
正是父老鄉(xiāng)親對我的關懷照顧,激勵著我兢兢業(yè)業(yè),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在麻家卓村從教的5年間,我沒有因私事耽誤過一節(jié)課,每天備課批改作業(yè)到深夜十二點才休息。日常中,有學生不講衛(wèi)生,我?guī)退麄兿茨槪蝗惫P少紙,我主動提供;學生上課生病,我?guī)麄內バl(wèi)生院看病;有學生逃學,我輾轉多處把他們找回。不懈努力換來成果,連年學生考試成績在全聯(lián)校30多所學校中穩(wěn)居前十,兩次躋身前五。如今,當年教過的學生們已各有成就:有從事化工、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行業(yè),有幾位已經退休,還有不少在飲食服務行業(yè)小有成就。昔日村西的棗園,如今建起了一排排整齊的小洋樓,村中間的高樓大院,大多是他們在外打拼的見證。他們的奮斗歷程和所做成績,讓我倍感自豪。
離開麻家卓學校已40余年,我也退休10年,但那段教學經歷的點點滴滴,始終難以忘懷,成為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那片承載我青春和夢想的熱土,那些給我溫暖與關懷的父老鄉(xiāng)親,還有伴我成長的學生們,時常讓我不由得想念。這份緣分與情誼,早已化作鼓舞我們共建和美鄉(xiāng)村的一種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