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03
□張建群

友人好茶,間接便好盞。盞,最早關(guān)于它的成語是:推杯換盞。印象中,盞是一種較淺的器物,多用于盛茶,是謂酒杯茶盞,或者茶杯酒盞。那天,寫一篇黑陶的文章,順帶提到建盞。友人見后頗有興致,言說他多年收藏建盞,還是很有意思的。
那天,見到友人的兩個茶杯,顏色深,器形一高一低。友人說,這正是傳說中的建盞。所謂建,來自產(chǎn)地,福建建陽水吉鎮(zhèn)。建者,有氣象,有活力,于是,福建建陽水吉鎮(zhèn)出產(chǎn)的陶杯,便被稱為建盞。前幾年,不知是有人炒作,還是隨著收藏之熱自然升溫。一個建盞的價格也高到離譜,從一個普通的生活器物,衍變成一種收藏之寶了。

當(dāng)然,任何事物都有變化,生長也慢慢消亡。如今的建盞熱已漸歸平靜,不過冷靜下來思考,當(dāng)年它的熱還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
建盞始于何時?未做具體考證,大約人類在手工制陶后,各地便都有了各種各樣的杯盞,建陽之地也有了建盞。不過,那時各地都有陶盞工,建盞并不稀奇。據(jù)友人考證,建盞興于宋代。宋徽宗時,朝廷把建盞定為貢品,每年從福建運往汴京,花費不菲,自然價格看漲。

宋代是個很特別的時代,文人墨客休閑的品類很多,有些登峰造極的意味。朝廷帶頭倡導(dǎo),從千里之外運花石綱,建盞也與太湖石等奇珍異寶一樣,被從民間或者官方造制處收來,運往宮廷大內(nèi)。
但后來,元代宋后,建盞神奇地淡出了歷史,近千年間,再不見它的身影。這一點,與四大名硯之一的絳州澄泥硯相似。它也是在歷史上消失近千年后,盛世重生。建盞便就在近年間,王者歸來,價格一再攀升。
僅此一點,還不能支撐建盞的紅火,據(jù)資料顯示,建盞中富含鐵礦,所以顏色較深。建盞還能顯示七彩紋,或者叫虹紋。這種紋路有天然燒制生成,有用茶水養(yǎng)出的,就像人們盤手串時盤出包漿和色彩一樣。建盞在福建的巖茶水中反復(fù)沖泡,一定時間后,盞壁便呈現(xiàn)出彩虹一樣的色彩和紋路。

歷史上的建盞是用柴燒就,所以盞壁,尤其是盞底有氣孔,或者叫氣眼。這樣的孔眼不得了,讓盞有了呼吸,茶有了呼吸,器物與人一樣,能夠呼吸,顯示了天人合一的意味。
建盞的器形有好幾種,束口形的、高腳形的,還有缽形的、將軍肚形的,大多可顧名思義,能夠想象其形制。
朋友的兩個建盞色澤沉郁,花紋內(nèi)斂,有一種古物般的寧靜和安詳。但我更欣賞它們的實用價值,在一次性水杯大行其道的時候,將建盞用開水沖洗干凈,招待朋友或者自己喝茶喝水,還是更有意思的。
看到了建盞,忍不住在購物小程序上搜索了一番,下了兩單。其價格不貴,有幾十的,有上百的,還有幾元錢就可購得的。
有了盞,便想到了茶,想到了壺,茶的品種和壺的種類那就更多了。它們的歷史和文化都頗有意思。研究起來,不僅是一篇大文章,而且是一部大書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運城有鹽湖,鹽文化歷史厚重。永濟有小米醋,醋文化傳說故事不少。臨晉有醬菜,歷史也稱悠久。行文至此,忽然明白,所謂文化歷史都是從生活必需中而來,從實用中而來。如果一種文化、一種歷史,失去了生活的支撐、日常的效用,可能會大大失去應(yīng)有的光華。就像一個人一樣,有用于世,有利于人,有益于社會,其生命活力才是不竭的,日常工作才是有光彩的。
晉南農(nóng)耕文化繁榮,人們重視實用,春種秋收,無一日不為收獲忙。朋友說他收藏的建盞已有上百種,其已然超越了實用范疇。從休閑文化角度來看,研究把玩奇光異彩的建盞,也是一種安頓心靈、陶冶精神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休閑文化也是對人們的日常大有裨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