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我市聚焦秸稈生態產業化之路

秸稈變身農業“新資源”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3

金秋時節,河東大地的玉米田褪去翠綠、染上金黃。在搶抓農時、與多雨天氣搶收的緊張節奏中,玉米秸稈的合理處置同樣牽動著大家關注的目光。

農作物秸稈處置曾是困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題。焚燒污染空氣,隨意丟棄又浪費資源,如何讓這一“田間廢棄物”變廢為寶?

近年來,我市立足農業大市實際,以秸稈綜合利用“五化”為抓手,從科學還田到多元轉化,從體系建設到技術攻關,探索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徑。田間地頭的農機轟鳴、養殖場里的青貯發酵、合作社內的打包外銷、鄉野路上的農戶自運,共同勾勒出運城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生動圖景。

科學還田夯基礎

10月29日,在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的一塊玉米地里,土壤尚帶著幾分濕潤,一臺深翻機正在有條不紊地作業,將已粉碎的玉米秸稈翻埋至土壤下30厘米處,翻耕后的土地呈現深褐色,透著勃勃生機。

“這是秸稈‘五化’利用中的科學還田模式,也就是肥料化利用。我們會充分考量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控以及農民的實施意愿等因素,分區域、分作物推廣這種深耕翻埋技術。”鹽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同一時間,稷山縣蔡村鄉郝壁村甜甜種植家庭農場的玉米地里,另一番忙碌景象也在上演——玉米莖穗兼收機穿梭其間,駛過之處,玉米棒子與秸稈被精準分離并收入不同艙體,莖穗兼收機上空,粉碎的秸稈如漫天蝴蝶般輕盈飄落。

作為擁有580多畝地的種糧大戶,甜甜種植家庭農場在2022年至2023年間先后購置了4臺莖穗兼收機。農場主李甜甜表示,今年農場的玉米已收割近半,受土壤濕度大的影響,為避免機器陷困,秸稈根部暫留田間,不過無須單獨深翻,待種植冬小麥時,通過旋耕播種機即可直接翻埋。

“我們給周邊農戶提供免費收玉米服務,今年已服務了200多畝地,玉米歸農戶所有,秸稈則由我們回收賣給養殖場。”據李甜甜介紹,一臺玉米莖穗兼收機單日可收割80畝,去年農場共回收秸稈3000噸,今年目前為止已收了1500噸。跟去年不一樣的是,今年很多農戶積極響應農業農村部門號召,都把自家地里的秸稈送到農場,所以到玉米收獲季結束,農場的秸稈回收量可能突破5000噸。

為系統性推進秸稈處置利用,我市專門出臺《運城市中心城區周邊及汾河谷地秸稈處置利用工作方案》,以秸稈綜合利用“五化”(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為核心原則,全面鋪開相關工作。

方案明確了重點覆蓋區域:中心城區周邊包括鹽湖區全域,以及永濟市虞鄉鎮、卿頭鎮,臨猗縣楚侯鄉、牛杜鎮,夏縣水頭鎮、裴介鎮、廟前鎮;汾河谷地則涉及聞喜縣、新絳縣、稷山縣、河津市、萬榮縣等縣(市)全域。

同時,方案設定了清晰的階段性目標:今年,實現中心城區周邊區域玉米秸稈離田率100%;汾河谷地區域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通過這一目標的達成,將有效遏制秸稈焚燒現象,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還能充分挖掘秸稈資源價值,為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飼料利用成主力

10月29日上午,在位于稷山縣翟店鎮寺莊村的山西省育豐黃牛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近400頭肉牛正低頭愜意進食,飼料槽內的混合飼料散發著自然的清香。不遠處的一座青貯池內,鏟車正揮舞著鏟斗,將剛從周邊村莊運回來的玉米秸稈反復攤平、壓實,每一次碾壓都力求排出空氣,為后續發酵筑牢基礎。

“秸稈青貯的關鍵就在于‘實’,壓得越密實,發酵效果越好,做成的飼料營養也更足。”育豐黃牛養殖公司工作人員曹福江一邊盯著鏟車作業,一邊介紹道,目前公司已從周邊幾個村收儲秸稈1000多噸,公司現有5座池子,全部裝滿能儲存1萬噸秸稈,現階段已有一座池子完成儲料。

作為2008年就成立的專業肉牛養殖企業,該公司近400頭牛一年的飼料需求量達4000噸,這些回收的秸稈經過科學發酵后,不僅成為肉牛最主要的“口糧”,剩余部分還銷往陜西等地的養殖場,為企業額外增加了一筆可觀收益。

類似的場景同樣出現在新絳縣窯兒村會琴養殖場。青貯池里鏟車來回穿梭壓實秸稈,機器的轟鳴聲中,工作人員孫高軍算了一筆賬:“我們單個青貯池能存700多噸秸稈,場里有100多頭牛,這3座池子的儲料量完全能滿足一年的飼料需求。”他提到,前段時間受持續降雨影響,土壤濕度過大導致農機無法進地收儲,昨天才正式啟動秸稈回收,目前每天能收七八十車,每車約1噸,收儲進度正穩步推進。

“秸稈飼料化利用,核心是通過黃(青)貯、顆粒、膨化、微貯等成熟技術,實現秸稈的轉化增值。”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我市正積極鼓勵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主動參與秸稈收儲,尤其在重點區域內,著力推動養殖主體實現秸稈飼料的足額儲備,既解決了養殖飼料供應問題,降低養殖成本,又消化了田間秸稈。

從稷山育豐黃牛養殖公司的“自產+外銷”模式,到新絳會琴養殖場的“按需儲備”模式,飼料化利用已成為運城秸稈處置的重要路徑。為進一步擴面提質,當地不僅通過技術培訓提升養殖戶秸稈處理水平,還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為富余飼料拓寬銷路。這種“就地轉化+就近消化”的模式,既讓秸稈擺脫了“廢棄物”的標簽,更成為連接種植端與養殖端的紐帶,為農業循環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利用路徑再拓寬

在稷山縣飛云秸稈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秸稈加工車間,玉米芯與粉碎后的玉米秸稈堆成了兩座“小山”。車間外,周邊農戶的近百輛農用三輪車排著長隊,源源不斷地將秸稈運到這里。

“合作社收一斤秸稈給5分錢,我今天已經拉了5車了,一車能掙50塊錢,一天跑10車就能掙五六百。”稷峰鎮馬家巷村村民馬建豐一邊說著,一邊將秸稈送入粉碎機。

加工車間里,機器轟鳴,粉碎機、打包機不停運轉,1分鐘就能打好一個1噸左右的飼料包,叉車與夾包機穿梭其間,將打包好的飼料整齊碼放。

合作社理事長馬曉飛介紹,這些飼料將銷往方圓300公里內的各類養殖場。合作社現在每天能收儲100噸至300噸秸稈,周邊村民送秸稈的積極性很高。今年秋收期間雨水較多,農業農村部門推出的農戶送秸稈上門倡議非常好,切實解決了多方難題:既為農戶增添了收入來源,又助力合作社提升了運營效益,更有效避免了田間秸稈的閑置浪費。

秸稈高效利用離不開明確的目標導向。根據規劃,今年汾河谷地重點縣(市)秸稈飼料化利用量將穩步提升。其中,新絳縣、稷山縣均達13萬噸,河津市7萬噸,萬榮縣、聞喜縣各8萬噸;中心城區周邊的鹽湖區收儲量需超5.2萬噸,永濟市10萬噸以上,夏縣6萬噸以上,臨猗縣4萬噸以上。

養殖飼料儲備與外銷也設定了清晰目標,如鹽湖區養殖主體儲備量14.76萬噸、域外銷售3萬噸,永濟市儲備10萬噸、外銷5萬噸,稷山縣、河津市域外銷量目標分別達4萬噸、3萬噸。不過目前我市雖與市外企業簽訂了22.5萬噸的外銷合同,卻受雨水天氣影響面臨本地供給不足的難題,成為當前推進工作的重點突破方向。

為破解瓶頸,我市從多維度夯實保障體系。在離田能力提升上,統籌農機資源通過跨區調動、域外合作保障重點區域作業。同時,出臺政策鼓勵購置適配設備,支持群眾自行收割送運。作業標準也進一步細化:因地制宜規范農機留茬高度,玉米秸稈粉碎長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嚴格農機手操作流程,減少地面秸稈存量。

村級收儲網絡的健全是關鍵支撐。我市按種植面積、運輸半徑科學設點,玉米種植大村至少配備1個收儲站,站點需遠離居民區、高壓線及易燃易爆場所,并配備打捆、裝卸設備。同時,安排專人管理,做好安全生產與收儲轉運臺賬記錄,確保秸稈收得攏、存得好。目前,全市已設秸稈收儲站點601個。

在產業鏈培育與技術創新上,汾河谷地區域重點優化農機裝備,鼓勵購置莖穗兼收機、打捆機等設備;培育“收儲運加銷”全鏈條市場主體,對年外銷2萬噸以上的主體優先納入市級激勵項目。

“我們正探索其他農作物的秸稈飼料化利用研究,同時聯合科研院校攻關還田機械優化,推廣顆粒飼料等高端利用技術。”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站站長閆曉強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完善秸稈“收儲運銷”體系建設,以技術升級與標準規范破解供給難題,推動秸稈利用提質增效,助力生態產業化發展落地見效。

(本報記者 范 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