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3
隨著市場的日益開放和消費需求的提升,民營企業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生存和發展始終是社會關注的重點。細數運城市三馨食品有限公司的“逆襲”之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家庭作坊的華麗蛻變,更是一部值得廣大中小企業借鑒的奮斗史,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成長之路。
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和果斷轉型的魄力。三馨食品的第一次躍升,來自2005年的QS認證,當任光孟咬牙舉債40萬元蓋起千余平方米的廠房時,他就拿到了市場的“入場券”。第二次躍升是在任光孟主動從元宵轉向速凍餃子。第三次躍升更為驚險——2014年搬離勞動力空心化的村莊,投資2000余萬元在鹽湖區重建工廠。每次轉型都伴隨著資金斷裂、市場不確定的風險,但三馨食品每次都將危機轉化為企業升級的機遇。如今,三馨食品無論是在規模、產量、銷量上都遠超過我市同類企業。
從元宵到速凍餃子,從季節性產品轉向日常消費品,從農村到城市,三馨食品始終緊跟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這種“不戀舊、不守成”的經營理念,正是許多傳統食品企業所欠缺的。企業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于能否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抉擇。
錯位競爭,才能將土特產做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速凍食品行業巨頭環伺,早已不是一碗餃子、一包湯圓所能涵蓋了的。三馨食品沒有“硬碰硬”去拼價格、拼渠道,而是將運城本地的資源——垣曲猴頭菇融入餃子餡、包子餡,讓一個包子、一枚餃子不僅附加了猴頭菇的養生功能,也附加了高于普通產品的溢價,再通過“關公大宴”品牌,用差異化經營策略撬開健康食品細分賽道。
這種“守正出新”的策略,勢必讓三馨食品在速凍食品行業中闖出一片藍海。這也從側面證明,傳統食品企業只要能夠找到地域標志性原料和現代營養科學的交叉點,就有可能在細分市場里成為“隱形冠軍”。
把“人才缺口”變成“人才跳板”,是民營企業的新命題。高學歷人才不愿意下沉,企業留不住人,是位于三四線城市企業的痛點。三馨食品通過校企合作、“老帶新”機制、引入高學歷人才等方式,建立自有人才體系。當本科生以上人員比例沖破30%,三馨食品也就擁有了將研發創意變成批量產品的能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企業將“傳承、創新、關懷”作為文化內核,并與關公精神相融合,賦予產品以文化附加值,增強了品牌認同感。
從三馨食品的發展故事里,我們能看到民營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僅靠單一產品或短期紅利,必須構建“產品+管理+文化”的綜合性護城河。尤其在當前經濟轉型期,企業更應該堅守初心,苦練內功,找準創新方向,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贏得未來。
(李星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