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17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而言,絕非可有可無的課外活動,而是塑造完整人格、奠基幸福人生的必修課。好體育,鑄就好學校;強體育,成就好教育。
強健體魄,筑牢成長之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期,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骨骼生長、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如今,“小眼鏡”“小胖墩”現象日益普遍,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正悄然侵蝕著青少年的健康。規律運動能有效預防近視、肥胖等常見問題,為孩子們奠定一生健康的堅實基礎。正如古希臘哲人所說:“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沒有強健的體魄,何來追逐夢想的資本?讓體育從“一門學科”轉化為“一種習慣”融入日常,從而讓孩子們在運動中感受生命力量,養成鍛煉意識,實現健康成長、終身受益。
育德培志,塑造健全人格。體育場是品格的天然課堂。孩子們在吶喊中初識團隊協作,在堅持中理解毅力,在勝負間學會從容與尊重。一場足球賽教會分工配合,一次長跑磨煉出堅韌不拔。這些課本難以完全傳遞的品質,對未來影響深遠。百年之前,蔡元培先生便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所培育的,不僅是強健身體,更是健全人格。從關注“小分數”到重視育人“大分數”,從提升體質到錘煉意志,體育正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支點,真正實現“以體育人”。
啟智潤心,激發潛能之光。運動與學習并非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科學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增加大腦血氧含量,促進神經細胞發育,提升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那些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的時刻,不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大腦的充電。許多學生發現,運動后學習效率反而更高,原本難題迎刃而解。這就是運動的魔力——它讓大腦保持活力,讓思維更加敏捷。
調節情緒,擁抱陽光心態。學業壓力、成長煩惱時常困擾著中小學生。體育鍛煉是釋放壓力、調節情緒的最佳方式。運動時產生的多巴胺讓人愉悅,團隊活動帶來的歸屬感消除孤獨,挑戰自我獲得的成就感增強自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孩子往往更加開朗樂觀,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當前,仍有一些學校和家長存有“重文輕體”的觀念,誤以為運動擠占學習時間。殊不知,缺乏體育鍛煉正是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心理問題頻發的原因之一。應當徹底改變這種觀念,將體育鍛煉提升到與文化學習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校長與教師更應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激發學生鍛煉熱情,提升綜合素質的“大分數”。
體育教育須堅持安全第一、興趣導向,注重循序漸進與個體差異。學校應嚴格保證體育課時,確保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小時;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模式;積極引入太極拳等傳統項目,普及游泳教學;加強師資建設,完善“校內—校際—選拔性”競賽體系,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全員參與的體育節或運動會。一所重視體育的學校,必定是充滿活力的學校;一所體育成績優秀的學校,也必定是教育成果顯著的學校。
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運動場上找到自己的舞臺,讓體育鍛煉成為校園生活最美的風景。這不僅需要學校的課程保障、場地建設,還需要家庭的陪伴與參與、社會的共同推動,為每一個孩子創造運動的條件,讓體育鍛煉成為他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成為他們走向未來最堅實的“翅膀”。
(趙紫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