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萬無一失護安瀾

——我市河湖監管“實打實”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2

“七下八上”,最是牽掛。自7月下旬,進入防汛關鍵期以來,我市遭遇多輪強降雨襲擊,汾河入境運城最高流量達345立方米每秒,中心城區11次降雨考驗排水體系,山區河道面臨山洪隱患。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責任。從汾河岸邊的晝夜值守到姚暹渠上的精細調度,再到山區河道的徒步巡查……我市水務部門用腳步丈量責任、用行動抵御洪險,以“實打實”的監管舉措,織就一張守護河湖安瀾的天羅地網。

汾河運城段——

“眼見為實”,晝夜巡查確保安全

8月15日,汾河運城段上游市縣遭遇強降雨。21時48分,汾河一級支流——臨汾市古縣洪安澗河東莊站監測到山洪峰值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僅僅42分鐘后,流量猛增至701立方米每秒。雖然汾河運城段未達到四級響應條件,但河道漫灘的風險已悄然逼近。運城、臨汾河長辦跨界聯動首發汛情,市河湖務管理中心立刻啟動應急機制。

晝夜堅守,動態監測。防汛人員立即進入戰時狀態,24小時緊盯水情變化,建立高頻次信息通報機制——每20分鐘發布一次上游各水文站的實時流量數據,確保對洪水演進情況了如指掌。8月16日22時,汾河入境運城段新絳站流量達345立方米每秒,這一關鍵數據為后續防汛調度提供了重要依據。市河湖務管理中心汾河工作部結合歷史數據和實時水情,科學預判入境流量大小、時間與影響河道安全因素等,及時發布沿汾四縣(市)預警信息。

果斷處置,應關盡關,應撤盡撤。面對險情,汾河工作部第一時間調度部署,沿汾四縣(市)水利部門接到調度指令后,連夜安排落實:新絳、稷山及汾南灌區立即對城區段(橡膠壩)蓄水工程實施塌壩運行,加大河道行洪斷面,確保洪水順利下泄;關閉沿河所有穿堤涵管閘門,防止河水倒灌;組織在建工程工作人員緊急撤離,保障施工人員安全;增派力量對各類風險點及重點險情段加密巡查頻次,嚴防險情發生;在洪峰流量可能出槽的關鍵節點,提前完成河道內灘區群眾的轉移撤離。經過市縣各級積極應對,8月20日,洪峰安全通過運城段并順利出境,沿線未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

洪峰過境后,汾河工作部工作人員再次深入一線,及時查看掌握沿線河道洪水出槽漫灘情況。“這些數據都是下次防汛的‘活教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善防汛預案。”一位參與巡查的工作人員說。

從風險點標注到應急處置,汾河工作部用“眼見為實”的堅守,為汾河運城段筑起一道堅實的防汛屏障。這份從容應對的背后,是汛前準備早已織就的防護網。早在入汛之前,汾河工作部就已做足準備,繪制完成2025年汾河運城段風險點防控示意圖,對沿汾兩岸205.41公里堤防防汛風險點、道路豁口以及在建工程等進行清晰標注。“圖上的每一個標注點,都是用腳板踩出來的。”汾河工作部負責人指著示意圖說,“汛期來臨前,我們必須對每一處薄弱環節都了如指掌。”

除了繪制風險圖,汾河工作部還修編完成《汾河運城段防洪搶險應急預案》,結合河道治理現狀,對預防、預警、應急響應等內容進行全面升級。深入一線開展督導巡查,兩次開展違規取水取締行動,督促在建工程加快進度,在保障生態流量的同時筑牢防汛安全線,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姚暹渠城區段——

提前預警,“翻來倒去”分洪減澇

姚暹渠是中心城區雨水直接排放出城的唯一通道,承擔著中心城區三分之二建成區面積的雨水排放任務。

8月5日,中心城區遭遇強降雨,姚暹渠景觀段水位迅速上漲,一場與洪峰的“精細博弈”在此開展。

先手準備,空渠迎洪。姚暹渠城區段19.4公里河道排水調度和人民路路口閘閥啟閉,是確保中心城區安全度汛的關鍵。早在8月4日18時59分,接到市城市防洪應急指揮部指令后,市河湖務管理中心中心城區工作部便迅速行動,立即打開閘門排放存水,至22時排空渠道中景觀存水,做好“空渠迎洪”準備。降雨時,值班人員密切關注渠道內水位情況,每一小時報告一次水位變化,為科學調度提供了有力支撐。

動態調度,攻防并舉。隨著雨勢加劇,姚暹渠景觀段水位持續攀升至1.8米,躍進閘全部開啟滿負荷分洪,同時升起3處攔水鋼壩閘,滿負荷攔截上游來水。工作人員在“蓄”與“排”之間精準拿捏:既要保證河道不漫溢,又要為城市排水留空間。這種“翻來倒去”的調度持續了4個多小時,直至姚暹渠水位降到1.65米,上游躍進閘關閉,攔水閘全部放平,本次降雨調度才宣告結束。

從6月18日泄洪17萬余立方米,到8月5日泄洪26萬余立方米、分洪22萬余立方米,再到8月20日泄洪28萬余立方米……截至8月底,姚暹渠共泄洪91萬余立方米,躍進閘分洪34.8萬余立方米。這背后,是中心城區工作部提前預警、“翻來倒去”的調度智慧,更是“以變應變”的擔當。

“城區防汛必須謀在先、干在前,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下好防汛這盤棋。”中心城區工作部負責人說。“翻來倒去”的背后,是一盤必勝的大棋局:

汛前備足“先手”,中心城區工作部修訂完善《運城市姚暹渠中心城區段防洪排澇應急調度方案》和《運城市中心城區防洪調度圖》,使防汛調度更具可操作性;

汛中精準“落子”,各值守點實時將信息上報工作專班,做好分洪準備,嚴格聽令啟閉分洪閘及升降鋼壩閘,確保水工程安全的同時,盡力緩解中心城區內澇;

汛后及時“復盤”,每次行洪后,第一時間對人民路調節閘、躍進分洪閘、3個攔水鋼壩閘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護,把每次應對轉化為下次備戰的經驗,形成“備汛”“應汛”“保汛”的閉環。

涑水河岸線——

徒步巡查,全段“打樣”“心知肚明”

6月20日,涑水河重要支流——聞喜縣沙渠河山區河段,一支由市河長辦與聞喜縣河長辦組成的巡河隊伍在高溫中徒步前行。他們手持記錄本,在18公里長的崎嶇山路上仔細排查,歷經7小時發現24處疑似問題,這是市河長辦第五次為巡河監管“打樣”。

徒步巡河,價值見于細微。在一處隱蔽的河灣,隊員們發現被雜草掩蓋的排污口,用無人機全方位拍攝取證;在陡峭的堤壩段,他們用腳踩探土質松軟程度,判斷是否存在滑坡風險。“衛星遙感可以發現大面積的水體變化,無人機可以巡查人力難以到達的區域,但只有走進去才能發現這些‘藏起來’的問題。”參與巡河的市河長辦工作人員說。

這場始于2024年4月的“打樣”活動,已形成完整的監管閉環。從涑水河夏縣段首巡發現120個問題,到亳清河山區段僅記錄4個問題,數據變化印證著治理成效。5次徒步巡河,累計27小時92.3公里的行程中,214個問題全部進入督辦流程,形成“發現—交辦—整改—回頭看”的全鏈條機制。

“打樣”的深意不止于巡查本身。對基層河長而言,這是生動的現場教學:如何規劃路線、記錄問題、處置險情;對社會公眾來說,巡河隊伍的身影傳遞著“河湖問題非改不可”的決心。

如今,這種徒步巡查已從活動變為常態。越來越多的縣級河長、基層河長開始效仿這種工作方式,河湖長制成員單位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河湖治理。“要治水治河就不能坐在辦公室,必須走在一線,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這已成為全市河湖長制工作人員的共識。

從沙渠河的徒步腳印到全市7個幸福河湖的創建成果,市縣兩級河長辦用“心知肚明”書寫治理答卷。正如那支巡河隊伍在夕陽下的剪影,他們的腳步或許緩慢,卻在一步步丈量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圖景。

步履不停,守護不息。汾河岸邊的風險點臺賬在持續更新,姚暹渠的調度方案又有新優化,山區河道的徒步巡查還在持續……這些“實打實”的舉措,共同構成了河湖管理的堅固基石,讓每一條河流都成為安瀾、幸福、美麗之河。

本報記者 楊紅義 高 琳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