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2
“不是化肥不重要,而是我們要學會與微生物共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這句話,道破了農業綠色轉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深層關聯。
在我市田間地頭,肉眼難尋的土壤微生物正以“地下工程師”的身份重塑農業生態,而全市農田基本建設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則用腳步丈量土地,為這份“微力量”的發揮筑牢數據根基。
今年暑期,市農田基本建設工作站站長陶國樹帶領市、縣土壤普查技術人員,頂著烈日深入田間,緊鑼密鼓地開展土壤普查。山區高海拔采樣點車輛無法抵達,他便帶頭徒步10余公里,只為確保每個點位數據可靠。夜幕降臨,他又馬不停蹄召集技術人員,對當天的土種邊界校核情況分析研判。
“8月底要拿出土壤普查初步成果,土種邊界劃定是關鍵,必須全流程控質。”他的話語里滿是緊迫感。近一個月來,他親自核查采樣點位300多個,糾正各類問題80多項——這只是他3年深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一個縮影。
2022年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啟動后,長期從事土壤肥料工作的陶國樹敏銳地察覺到:隨著農業發展與產業升級,土地利用強度、土壤養分結構變化顯著,而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正是反映土壤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晴雨表”。這份普查不僅是對農用地的“全面體檢”,更是為守護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鋪路。
如今,這份堅守已結出碩果。數據顯示,2024年我市主要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達42.6%,連續9年實現減量增效,每克健康土壤中活躍的數億至數十億個微生物,構建起復雜的微生態網絡,如同精密運轉的“地下車間”,在養分循環、結構改良中釋放著不可替代的能量。
在氮素循環中,微生物是“天然氮肥廠”。過去農田施入的氮肥僅30%左右能被當季作物吸收,其余多流失污染環境;如今微生物介入,逐步減少浪費,讓氮元素利用更高效。
面對土壤中80%難被作物吸收的磷、鉀,微生物又化身“化學剪刀”:解磷微生物如芽孢桿菌、曲霉分泌有機酸,溶解難溶性磷;解鉀微生物酸化土壤,將固定態鉀轉化為有效鉀,作物磷、鉀吸收量均有提升。
土壤結構改良領域,微生物更是“金牌建筑師”。叢枝菌根真菌的菌絲能將植物根系吸收面積擴展1000倍,其分泌的多糖與細菌代謝產物像“黏合劑”,黏結土壤顆粒形成穩定團粒結構,提升土壤通氣性與保水性;微生物分解殘體產生的腐殖質,還能形成固碳效率是植物系統兩倍的土壤碳庫,為農業“雙碳”目標助力。
從陶國樹團隊徒步核查的每一個采樣點,到土壤中默默工作的每一個微生物,二者共同勾勒出我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農業綠色發展的畫卷。當微生物菌劑逐步普及,當更多人學會與土壤微生物“共生”,我們必將看到:土壤更肥沃、糧食更安全,鄉村的天更藍、水更清,運城的農業也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支撐下,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本報記者 范 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