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1
雨后的萬安村,空氣格外清新。村中心的池塘里,兩只鴨子悠然劃開粼粼波光。池塘邊,有村民開著農用三輪車接水,準備給桃樹打藥。
“這里原來是個蚊蠅滋生的臭水坑,現在變成了村里的景點。”新絳縣萬安鎮萬安村黨支部書記王豐太說。
變化,源于我市實施的“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共涉及87個項目,其中省定項目27個。新絳縣上院村、泉掌村、三泉村、陽王村、萬安村污水處理站建設項目,就是省定項目中的一個。
所有的工程,都指向民生民情,為了富裕、幸福。8月21日,記者來到新絳、稷山、河津,從不同的項目中,感受這“一泓清水”鋪就的幸福底色。
鄉村污水變身清流
今年的萬安油桃賣出了十幾年來的最好行情。采訪時,正值今年的油桃銷售季接近尾聲,位于村中心的池塘邊,前段時間排隊接水的農用三輪車長龍已不見蹤影。半天時間,只有一名村民前來,他熟練地將一根下垂的水管塞入車上的儲水桶,打開開關,一陣嘩嘩聲,三四分鐘后,這個能存1500公斤的水桶就接滿了水。
“以前我們給油桃打藥需要在自己家里接水,一桶水得等一個多小時,還得掏水錢。在這里接水,又快還免費!”這個名叫黃炎平的村民表示很滿意。
“滿意之水”,源自萬安村污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的中水。村內的污水進入站內,經過厭氧反應池、微生態濾床凈化后,變身一股清流匯入村中心的池塘,成為農業用水和景觀用水的重要來源。
萬安村是遠近聞名的“油桃村”,全村耕地八成以上都種了油桃。油桃需水量很大,灌溉用水靠機井,但噴藥用水以前就只能靠家中的自來水了。村民家中的自來水管本來水流就小,一遇集中用水就更小了,接滿一桶水有的甚至需要三四個小時。
2022年,該村利用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對已成臭水坑的池塘進行徹底改造。幾乎在同期,萬安村污水處理站建設項目投入運行,每日處理470噸污水,為池塘提供源源不斷的可靠水源。
“這是一舉三得,污水處理站的中水有了排放地方,村民打藥用水難題得到解決,池塘的景觀用水也有了保障。”王豐太家緊挨池塘,對于變化他感受頗深,“有了這一池水,整個村子都有靈氣了。”
對于這一池清水,村里格外珍視,每天都有人維護,圍繞池塘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懸掛了彩燈,增設了噴泉和增氧設備,還在池中投放了魚苗。
和萬安村同期建設污水處理站并投入使用的還有上院村、泉掌村、三泉村、陽王村,該批項目總投資3926.95萬元,服務13個村3.56萬人,合計用地27.82畝,全部采用“高效厭氧+微生態濾床”工藝處理,污水日處理量合計為2120立方米,出水水質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3項指標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
“目前,我們在農村已建設32座污水處理站和污水收集池等治理設施,可以覆蓋全縣近一半的行政村。下一步,將按照規劃,有序推進全縣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市生態環境局新絳分局副局長吉曉民說。
防洪生態相得益彰
汾河稷山縣下費橋段,新砌的防洪堤整齊堅固,一塊塊石頭被鐵絲緊緊系在一起,牢牢守護著河堤。堤的兩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玉米地。
從此處向東西兩邊延伸,就是長約40公里的汾河流域稷山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
2021年的特大秋汛之后,該項目迅速上馬:堤防改造42.414公里,穿堤管涵改造77處,防汛搶險道路硬化42.8公里,建設堤防安全監測點286個、基準點22個,完成堤防邊坡防護122.49萬平方米……
2024年,汾河流域稷山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完工。該項目的建成,補齊了稷山縣汾河防洪搶險基礎設施短板,增強了汾河稷山段防洪能力,鄉村段可達到20年一遇標準,過流能力可達到1500立方米/秒;縣城段可達到50年一遇標準,過流能力可達到1950立方米/秒,為沿線群眾提供了更高的防洪保障。
改造之后,原來河堤上狹窄的土路變成了瀝青鋪成的雙向兩車道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路兩邊林木茂密,風景怡人,不時有人騎自行車通過。
在河邊,當地配套建設了親水棧道、休閑座椅、路燈等設施,為兩岸群眾增添了休閑放松的新去處。在一處名為“鋼壩”的地方,有八九輛車停在河道邊,一位父親正帶著孩子在開闊地放風箏,河道中幾只水鳥悠閑覓食。河水以水壩為界,上游波光粼粼、風平浪靜,下游浪花翻涌、水聲滔滔。
“稷山縣地處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重要關口。”市生態環境局稷山分局水污染防治股股長賈孟杰說。
據了解,稷山縣“一泓清水入黃河”省定重點工程項目共有8個,目前西社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工程等5個項目已完工,汾河流域(稷山段)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等3個在建項目正在加緊實施。
污水處理留足“余量”
走進河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中控室,廠長李壯慶正盯著面前的電腦屏幕,查看全廠設備運行情況。
其對面,還有一面大屏幕。大屏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將整個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流程與重點環節進行視覺化呈現,從污水進廠到處理達標后外排,污水處理全過程清晰直觀。
屏幕上有許多或綠或紅的按鈕,李壯慶操作著電腦,向記者演示:“這些都是可以操作的,開關啦,輸入數據啊,非常方便。通過屏幕可以掌握全廠運行情況,還可以進行遠程操作。”
河津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屬于“一泓清水入黃河”省定項目,概算投資2.18億元,占地120畝,采用“預處理+低氧曝氣A2/O+磁混凝沉淀池+低碳脫氮濾池+紫外線消毒”處理工藝,設計規模為每天處理生活污水3萬立方米,主要收集處理河津市區汾濱街以東的城市生活污水。
記者在現場看到,渾濁且帶有垃圾的生活污水通過物理處理區、生物處理區和化學處理區,水質達標后外排,污泥經分離、壓制、干燥處理后,與從污水中濾出的垃圾一起送往發電廠焚燒處理。
“此項目今年2月開始進水調試,3月實現水質穩定達標、正常運行。目前,每天處理生活污水穩定在1.2萬立方米左右。第二污水處理廠的建成,使河津市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7萬噸,有效補齊了污水處理能力缺口,并留有充分的發展余量。”河津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87個項目超7成完工
黃河運城段10條河流完成生態修復,昔日采砂坑變身濕地公園,萬畝鹽堿地重現生機,旅游公路串聯12個生態節點……目前,我市已建成的生態治理工程呈現多重效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廊道對沿線旅游產業的拉動越來越明顯。
今年7月,在省“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專班發布的“月度快報”中,我市工程完工率名列全省第二。
近年來,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市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專班,制訂出臺《運城市“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實施方案》,系統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綜合治理。同時,成立市“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專班辦公室,下設綜合保障組、技術指導組、項目協調組、督導督察組4個工作組,建立會議、調度、通報、督辦、政治監督5項工作機制,全力推動項目快開工、開工項目快達效。
今年以來,運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河津、臨猗、萬榮、稷山等縣(市)實地調研工程建設,要求項目盡快完工達效;多次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調度會,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通報、督導,督促項目按序時進度落地開工、建成達效。
目前,全市“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87個項目,累計完工64個,在建20個,前期3個。其中,27個省定項目全部開工,已完工22個;60個市定項目,已完工42個,在建15個,前期3個。
市“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專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省政府重點目標任務要求,2025年我市27個“一泓清水入黃河”省定項目要全部完工。專班辦公室將圍繞工程序時進度目標,緊盯完工率、投產率、達效率,協調、督促各有關單位,全力推動項目快開工、開工項目快達效,確保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本報記者 陳永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