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7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您能想象出這樣一個場景嗎?——一位80多歲的老人雙腿翹起、雙臂伸展,在舞臺上自如地用屁股“走路”。他的身形清瘦挺拔,動作麻利得像小伙兒……
這是運城學院國家藝術基金蒲州梆子特技絕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訓活動的傳習現場。老人名叫解光禮,原臨汾蒲劇團副團長,著名蒲劇武生、導演。他所傳授的功夫叫“亹(此處音wei)屁股”。
水袖、帽翅、紙幡……在持續一個月的培訓時間里,各項獨具特色的蒲劇特技絕活在傳承中煥發光彩,而這種名叫“亹屁股”的功夫,更是散發出別樣魅力。

“亹屁股”是什么功
“亹”的釋義有兩個,其一形容勤勉不倦,其二形容向前推移、行進。無疑,“亹屁股”當中的“亹”,取意第二個。
事實上,在晉南方言中,挪動的土語,發音就是“wei”。
這套專屬蒲州梆子的絕活出現在本戲《春秋配》的一折——《采花》中,表現的是惡盜侯上官墜崖腿斷之后,靠挪動屁股走路的情景。這出戲在舞臺上已多年沒有完整呈現,幾近失傳。
前進、后退、拐彎……記者在排練現場看到,81歲的解光禮一邊做示范,一邊講解動作要領。舞臺不大,但老人的氣場很大。
“要把用力點集中在腰背上,兩條胳膊是用來掌握平衡的……”在解光禮看來,技巧要服務于人物。同樣都是“亹屁股”,但從侯上官剛開始因劇痛導致的笨拙前行,到求生本能驅使下的急促跳躍,其間會有幅度、頻率和力度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表現出人物痛楚與兇狠的兩面性,實現由技入戲的升華。
解光禮是翼城縣城關鎮南關莊村人。早在20世紀初至30年代,晉南就有一個實力雄厚的蒲劇戲班,核心班底有8位,名曰“八條棍戲班”。70年代以后,蒲劇界逐漸流傳“新八條棍”的說法,說的是蒲劇界8位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其衡量標準主要是“成過班,能導能演又能編”,其中就有解光禮。
始創者是安邑人
我國各大劇種都有《春秋配》這部劇目,但唯獨蒲劇才有“亹屁股”特技。其創始人是解光禮的師父、蒲劇老藝人楊李敬。
“師父是運城安邑人,如果健在,現在都一百多歲了。”解光禮說,他一直在想,包括師父在內的那一代老藝人為啥能創出這么多特技絕活?現在看來,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是為了討生活——嗓音、條件不好,就得有自己的絕活,有“拿人”的戲,才能吃上這碗飯。
1960年,16歲的解光禮從翼城勝利蒲劇團被抽調到剛剛成立的晉南赴京青年團。次年,他開始跟著已經快60歲的楊李敬學“亹屁股”功。
那時候,團里都在備戰進京演出,唯一的練功場要排本戲。折子戲的排練場地只能設在籃球場。
冬天,解光禮在街上扯了一塊帆布,軋在棉褲上,然后鋪一個厚墊子,就在上面練開了。辛苦自不必說,他整天腰酸背疼,褲子也磨破了好幾條。
1961年后冬,解光禮的另外一位恩師常振都,又在楊李敬的基礎上,對《采花》中的出場走邊、飛腳上桌和“下澗”的技巧等進行了修改提升。
苦盡甘來,到了1962年開春,解光禮靠著“亹屁股”功,在省城演出中大放異彩,他的《采花》與團里另外兩出折子戲,一下子演了20多天。
演出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光明日報》記者采訪解光禮時,問他這是啥功夫。他一時說不上來,只說土話就是“亹溝子”,也就是“亹屁股”。報道發表之后,“亹屁股”功從此定名,并逐漸叫響。
曾受郭沫若夸贊
讓解光禮沒有想到的是,1963年4月,在京演出的那段時間里,他見到了敬愛的周總理。
據解光禮回憶,那次演出是在4月26日晚,演出劇目是王天明的《港口驛》。他作為團里的年輕演員,站在后排使勁地張望,激動萬分。
更令解光禮沒有想到的是,隨后在中國科學院演出折子戲時,他的《采花》受到郭沫若先生的夸贊。
“當時我們在臺上站成一排,郭沫若先生說《采花》不錯,人這樣走路還沒見過。這出戲告訴人們,要多做善事,別做惡事,因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亹屁股’就是這個賊的下場”。
事實上,不僅僅是“亹屁股”功,但凡是傳下來的蒲劇特技絕活,解光禮基本上都知道它的“竅道”在哪里。比如,甩翎子要用腰來帶動,紙幡功要把腰背合為一體,蛤蟆功首先要把蛤蟆畫到位。
“畫蛤蟆有講究,人的兩只眼睛那里是蛤蟆前爪爪,眉心偏下部位是蛤蟆嘴,兩只后爪爪要跑到頭頂,得把頭發剃掉?!苯夤舛Y說,蛤蟆必須畫這么大,表演時主要表現主人公思考的過程。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戲曲四功五法都有講究。
學員練得認真,老師指導得嚴厲。
解光禮說,他演《戰銅臺》,一門下去一個槍花,一口氣就要把這玩意兒做完,做不完絕不能喘氣。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武生要比其他行當苦,苦就苦在這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誰都會說,但它絕不是簡單一句話,蒲劇青年演員要真正沉下心來,十年磨一劍!
“除了‘亹屁股’,蒲劇的武生絕活還有很多。比如,在《盜御馬》中,演員要翻3個杠子,跟耍雜技一樣,金絲纏腕、海中撈月,每個動作都有身段兒,全憑一只胳膊扭,難度特別大”。
近年來,解光禮致力于蒲劇傳統劇目的恢復,為臨汾、運城兩地劇團排了不少大戲,曾獲評“蒲劇功臣”稱號。此次在運城學院的培訓結束后,他又應邀給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二團指導傳統劇目《銀屏公主》。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
在解光禮看來,“亹屁股”功的傳承任重道遠。他說,到現在真正學成這門技藝的,運城臨汾兩地總共不會超過5個人。
“我們這輩兒老藝人在世的也不多了,所以這次培訓意義重大。年輕演員是蒲劇的未來,希望他們掌握好這些傳統技藝,讓蒲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
□記者 王斌 景冬波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