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9

8月21日至25日,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盛大啟幕。作為分會場的運城工藝美術館,以其豐富的非遺展品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聚焦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窗口,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
這座承載著河東大地千年匠心的場館,猶如一個文化寶匣,不僅是運城13個縣(市、區)非遺資源集中展示的平臺,更是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橋梁,讓人們透過每一件工藝品看到匠人們的非凡匠心,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
為了更好地助力文商融合,運城工藝美術館與運城市德孝文化研究會簽訂協議合作運營,推動運城工藝美術行業高質量發展。那么,為什么千年非遺技藝能在此集中扎根生長?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運城工藝美術館,合作運營方、市德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衛高波向我們介紹了背后的故事。
非遺薈萃
展現運城文化魅力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運城有著獨特的地域生態稟賦和厚重的歷史人文資源,工藝美術產業更是資源豐富、門類齊全,青銅器、澄泥硯、琉璃、玻璃、陶瓷、螺鈿、云雕、金銀器、木版年畫等特色民間工藝馳名全國,絳州澄泥硯、吉尼斯世界紀錄剪紙作品更是問鼎世界級文化殿堂。
這些散落在河東大地的非遺瑰寶,無須輾轉尋覓便可同時一睹芳容,運城工藝美術館正是這樣一處讓運城13個縣(市、區)多元的非遺技藝得以集中展示的文化窗口。
走進該館,猶如邁入一座展品豐富的非遺博物館。絳州澄泥硯的古樸雅致、稷山螺鈿漆器的璀璨流光、聞喜花饃的靈動大氣……一件件非遺作品陳列有序,仿佛無聲地訴說著河東文化的厚重底蘊和悠久的文化脈絡。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展館,讓運城非遺9大門類、36個品種的5000多件展品,在有限空間內得到立體呈現。

該館共4層,一樓以“游歷運城,運城有禮”為主題,展示了運城工藝美術的馳名品類;二樓以“民間巧手,萃染河東”為主題,展示了民間手工技藝小件品類和文創展品系列;三樓以“匠心傳承,守正創新”為主題,展示了富有獨特技藝的地方傳統工藝品類;四樓則展示了獨立手作團隊的慢生活手作,包含非遺中式香囊福包掛件、刺繡擺件、繩編小物、國風團扇等。
這些非遺工藝品,在一絲一畫、一雕一琢、一剪一貼中,讓人們看到了老祖宗流傳千年的智慧,也看到了匠人們對生活最質樸的熱愛。“我們運城的工藝在全國來說都是最早的,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非遺作品其實就是人們生活中使用物品的寫照。”衛高波說,“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所以我們有義務把它傳承下去。”
創新表達
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運城工藝美術館的工藝品全部是從運城13個縣(市、區)征集的。除了一些企業外,非遺技藝多以家庭作業為主,為此,衛高波等人經常奔赴各地,只為尋找到更多的運城民間手工藝人。如今,已有100多家加入進來。
“非遺需要傳承,不傳承手藝就失傳了。”衛高波感慨。多次走訪中,他還接觸到了一些散落在民間的燙畫、布藝貼花等手工藝,那些手藝人已七八十歲,但遺憾的是沒有傳人。這些曾經裝點尋常生活的技藝,正隨著老手藝人的老去而日漸湮沒。“我希望能盡最大努力,把這些技藝留下來,留在運城工藝美術館。”他說。
也因此,作為運城文化的一個宣傳窗口、非遺文化的一個集中展示地,如何讓運城工藝美術館成為河東非遺文化的“立體教科書”,講好非遺故事、做好非遺傳承,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運城工藝美術館一直在摸索。
為更好展示各個非遺的特色,該館專門和運城學院美術系合作,以專業的角度和維度布置展陳,使各個板塊科學、合理、美觀。
運城工藝美術館還積極探索“非遺+文創”“非遺+數字技術”等新模式,充分利用短視頻、直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擴大傳播影響,結合時代審美開發文創產品,讓非遺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館內的非遺衍生品,不僅有小巧的書簽、冰箱貼、青銅擺件、剪紙等,還有實用性強的銅壺、首飾盒,以及文化氣息濃厚、具有紀念意義、綜合不同非遺產品打造的伴手禮等,讓游客們既能選到心儀的工藝品,也能帶走文化記憶。

另外,該館正在與高校數字化團隊合作,將所有展品錄入云端,打造數字展覽館,讓人們打破時空和地域限制,近距離觀賞每件展品的細節,聆聽傳承人的技藝故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感可及的具象東西才能便于人們接受。”衛高波說,為此,針對年輕一代的傳承培育,該館積極與學校、研學團隊合作,目前已推出包括剪紙、面塑等在內的8個研學課件,讓人們尤其是孩子們“可觸摸、可參與”,直觀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和文化寓意。
文化賦能
合作交流傳承發展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精美的非遺手工藝品和非遺技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團隊和個人前來參觀。非遺技藝中蘊含的匠心與文化底蘊,讓參觀者真切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來自省內外的高校團隊通過網絡得知運城工藝美術館后,紛紛前來考察學習,這里也漸漸成為大中小學校的研學活動實踐基地。很多參觀者面對這些巧奪天工的非遺工藝品,常常發出“從沒有見過”的贊嘆。曾有一次,一名太原來的學生,特意將一件手工壺精心收好,說要帶到新加坡,讓異國友人也領略它的魅力。很多外國友人來運參加活動時也會特意去參觀運城工藝美術館,不時駐足拍攝、詢問技藝細節,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入了解運城文化的深厚底蘊。今年以來,該館接待游客量已達3萬人次,團隊100余批次。
該館還積極拓展非遺產業新業態,目前已成功搭建跨境電商平臺,助力絳州木版年畫、絳州澄泥硯等河東非遺珍品走出國門。

不僅如此,該館還吸引了運城不少網絡達人及運城企業家協會、運城禮品行業協會等組織的關注,他們積極參與傳播,為運城工藝品的線上推廣提供新思路、拓寬新市場。
衛高波等人不僅“請進來”,邀請專家學者前來調研,討論發展規劃,還“走出去”,前往廣東、山東等地考察,讓文化賦能非遺產業升級,融入運城實踐,推動本地非遺不斷實現從技藝保護向產業發展的跨越。
連日來,借助山西文博會的平臺效應,該館在四樓特設了18個展示單元,針對工藝美術精品進行了全新布置。衛高波介紹,展會期間的每日上午10時,館內還將邀請工藝美術大師現場展示毛筆制作、剪紙、泥塑等傳統技藝,讓觀眾可以親身參與茶藝、古箏等文化體驗活動。
無疑,借助此次山西文博會舉辦的契機,不僅能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還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運城非遺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從靜態展示到活態傳承,從文化保護到產業創新,運城工藝美術館正以開放的姿態,書寫著運城非遺傳承的生動答卷,讓非遺文化可觸、可感、可體驗。在這里,每一件工藝品都是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是傳統與現代的共鳴。這座集中展示運城非遺的文化之窗,讓河東大地的千年匠心,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記者 韓立 王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