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5
張寶晶
民族英雄張自忠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如雷貫耳,拜謁他的墓地是我的夙愿。我知道他的墓地在重慶市北碚區,之前兩次到重慶都因故未能如愿。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與家人專程到他的墓前獻花并鞠躬。
張自忠將軍陵園占地25畝,其主體位于梅花山北麓。山不高,也不大,最多只能稱作高不過百米、底周不過二三百米的小山包。其上高大的喬木遮天蔽日。
進陵園大門,兩側均為籃球場大小的很深的水池。水池之間是一條49米長(將軍享年49周歲)、10米寬的甬道,兩邊各栽10棵大小高低相仿的塔柏,似兩排戰士在為張將軍站崗。
甬道的頂端是一個能容二三百人的紀念廣場,廣場的東側系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西側系陵園工作人員辦公室,廣場的南側蹲著兩個石獅子。北側中間系張將軍三米左右高大的塑像。他一身戎裝,頭戴軍帽,肩挎手槍,腰扎皮帶,右手拿望遠鏡,左手背在身后,左腰佩一米多長的指揮刀,腳蹬長筒馬靴,目視前方。
塑像基座上,從上到下橫刻著三行小字,第一行“民族英雄”;第二行“張自忠”;第三行“1891—1940”。“張自忠”三個字更醒目一些。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出生于山東省臨清縣唐園村,系官宦世家、名門望族之后。中學畢業后,他曾在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此間他痛恨列強瓜分中國,立下救國雪恥之志。辛亥革命爆發,他又加入中國同盟會,于1914年秋投筆從戎,在馮玉祥部由士兵逐級晉升為師長,參加過北伐、喜峰口長城抗戰,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中將銜。其間先后任察哈爾省代理主席兼保安師長、天津特別市長、北平代理市長。
1938年3月,張自忠將軍榮任第五十九軍軍長,率部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并出色完成了任務。他還率部與日寇鏖戰七晝夜,粉碎了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1938年10月,張自忠晉升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1月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棗宜會戰中壯烈犧牲,為國捐軀。棗宜即湖北北部靠西的棗陽、宜城。
1940年4月,日軍華中派遣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調集十余萬重兵,在數十架飛機和大量坦克、大炮的掩護下進攻棗宜,企圖將國民政府第五戰區主力殲滅。無論參戰人數還是武器裝備,我方明顯處于劣勢。
此時張自忠為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看到部隊士氣低落,少數軍官甚至還有保存實力不予迎戰的想法,便致書集團軍諸將領,曉之以大義,動之以情理,鼓舞斗志,激勵士氣。大致內容如下:
“今日之事,我與弟等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是敷衍……這條路的結果,一定是身敗名裂,不但國家因此敗壞于我們之手,就連我們自己的生命,也要為我們所斷送,這就等于自殺。所以這條路是死路,沉淪滅亡之路……弟等素識大體、明大義,諒自己也絕不肯走這條路。無疑,我們只有走另一條路,就是拼。我們既然奉命守這條線,我們就決心在這條線上拼,與其退到后面還是要拼,我們就不如在這條線上拼得有價值、有意義。我們這一次一定要同敵人在這條線上拼到底,拼完算完。不奉命令,決不后退……萬一不幸而拼完了,我與弟等也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四萬萬同胞父老……我們也不愧做一世軍人。所以,這一條路是光明磊落的路,是我們唯一無二應該走的路。我與弟等參加抗戰以來,已經受了千辛萬苦,現在到了最后的一個時期,為山九仞,何忍虧于一簣,故唯有盼弟等打起精神,咬緊牙根,激勵部下,拼這一仗……”
這封信作為“戰前動員”,悲壯沉痛、大義凜然、誠摯感人。
5月1日,日軍向第五戰區右翼發起攻擊。這一天,張將軍命令所屬部隊在加強戒備的同時,又為團以上軍官寫了一封親筆信,勉勵大家以死報國。信中說: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前線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之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之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小兄張自忠手啟。”
5月6日,張將軍面對戰場嚴峻形勢,決定破釜沉舟,與敵決戰。出發前,他親筆致書副總司令馮治安。
“仰之我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需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師、38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小兄張自忠手啟。5月6日于快活鋪。”
此信表明張將軍已經作好了犧牲的準備,實際上也是他的臨陣遺囑。
5月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5月16日,6000多日軍合圍溝沿里,南瓜店戰斗打響。張將軍手下的2000多人駐扎在這里,他們邊打邊退,被圍困在南瓜店的長山山腰。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一帶轟成一片火海,真可謂“血火交織,長山顫抖”。張將軍就在這時被炮彈炸傷。
據當時負傷后幸存的他的警衛員谷瑞雪回憶,他見長官最后一面時張已負傷,他忍不住哭出聲來,張卻說:“你小子,哭什么?戰死沙場是軍人的本分。”隨后,張將軍臉朝天異常平靜地喃喃自語道:“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你們快走!”
接著,敵戰雙方短兵相接,進行肉搏。日軍《一位將軍之死》中說:“他(一個叫藤岡的一等兵)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沖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兩眼死死盯住藤岡,藤岡從他射來的目光中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這時,軍官背后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臉上微微地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端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此時是1940年5月16日。”
就這樣,一位在抗日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倒在了日軍的槍口和刺刀之下,他永遠地離開了他的部隊和親人。
張將軍犧牲后,長山槍聲驟停,與他一起決戰的2000名官兵也全部戰死。
深夜,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臺中斷正常廣播,插播了張自忠陣亡的消息,稱他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中國軍隊高層驚聞張將軍陣亡,立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回其尸體。5月16日深夜,三十八師師長黃維剛率敢死隊夜襲陳家祠堂并完成任務,將遺體護送到三十三集團軍總部所在地。馮治安將軍和兩名蘇聯顧問含淚查看了張將軍的傷勢,發現全身共傷八處(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馮將軍令軍醫將遺體重新擦洗做藥物處理,給張將軍著馬褲呢軍服,配上將領章肩章,穿高筒馬靴,入殮楠木棺材,然后率眾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壯烈殉國,年僅49歲。他不但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在前線的國民黨軍隊的最高將領,也是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場上陣亡的軍銜最高的將領。
5月30日,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儀式,蔣介石親筆題寫了“英烈千秋”的挽辭;馮玉祥的挽聯是:“抗戰來建最大功勞正氣千秋死無遺憾;從戎后同半生患難國仇初雪慟失元良。”
張自忠為國捐軀一個多月后的7月7日,國民政府在“七七事變”三周年紀念日,公布了張自忠壯烈犧牲的消息,舉國震動并為之哀悼。
1940年8月15日,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一千多人參加的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分別送了“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為國捐軀”的挽辭。
張自忠將軍殉國時,他的原配夫人李敏慧正在患病。兩個月后,當她得知自己的丈夫為國捐軀,沉痛說道:“張自忠為國戰死疆場,我不難過。我雖然是一個婦女,也應當有份。”于是她將子女托付給小叔子張自明,自己在家絕食七日而亡,時年50歲。
11月16日,國民政府和各界代表在雨臺山麓,舉行張自忠安葬儀式,蔣介石和馮玉祥等親自扶靈下葬,一同合葬的還有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
馮玉祥將軍考慮到明朝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葬揚州梅花嶺,便于1942年張將軍忌日時,把雨臺山改名為梅花山,并自購梅花,植于張將軍墓前。
張將軍雕像背后是開始上山的34個臺階。臺階兩旁呈坡形,各植有綠、紫、紅、黃等顏色圖案的植物,形似兩個碩大、對稱的花環。
我拾級而上來到頂端,這里也是一個石塊鋪地的平臺,平臺南中間有一堵用石條砌成的八九米長、兩米多高、一米厚的灰褐色石墻。正面中間嵌有三塊雪白的、各一米見方的花崗巖。上面刻有馮玉祥將軍手書的“梅花山”三個隸體紅色大字。這堵墻東西兩端各有16級通往墓冢的臺階。
張將軍墓冢依山而建,是從山坡上挖出的一塊平地,周圍用石條砌著半圓弧形的矮墻。平地的南端系張將軍與夫人李敏慧的合葬墓。墓呈圓柱形,以條石鑲邊,高3米,圍長20米。墓頂用規整的石塊覆蓋封砌,長滿綠苔。
墓前正面立有一通寬1米、厚10多厘米、高兩米的墓碑,正面左側豎刻“民國三十一年”,中間豎刻“張上將自忠之墓”,落款“馮玉祥題”。碑上所有的字均為馮將軍隸體手書。
碑與墳墓之間,用石條壘著七八米長、一米到一米五高的墻,形似一小段長城,這種造型在墓地我是第一次見。熱血男兒猶如萬里長城巍峨聳立。這時我耳邊響起《義勇軍進行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在張將軍墓的左前方,與馮玉祥將軍書寫碑文的那通墓碑并列,有一通寬一米、厚二十厘米、高三米的石碑,其上顏體豎刻其弟張自明撰寫的《先兄藎忱上將墓表》:
“盧溝橋變作,予兄藎忱上將,馮翼華北,秉節艱危,雖志吞強虜而平居默然,深念虜雖環伺不得窺其朕也。北平失守,敵索兄急,兄百計隱避,短衣黧面過天津。自明往視,但密語曰:吾荷國恩,唯有一死抗敵耳,勿以家事浼我。翌日覘之,則已行矣。洎拜命率師,殲敵累萬,轉戰三年,建纛鄂西。自明率侄輩以往侍,行間為請兄回書,峻拒。踰月,即以力戰殉難。聞蓋其死敵之志久久不渝終于成仁者,其志定故其行決也。予嫂李聞喪慟絕,誓以身殉。雖勉以撫孤大事,弗恤也,絕粒經旬,卒成其志。二十九年十一月,自明奔喪陪都。越二年,哭吊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長山予兄捐軀之地。嗣復間關跋履,拯其遺孤而出之。僦居成都以教以養,俾毋闕。嗚呼,原隰裒矣,兄弟求矣。以迄于今,星霜四易,乃克摛文鐫石表于予兄之阡。嗚呼痛哉!”
三百多個字的《先兄藎忱上將墓表》,道不盡親人的思念與哀傷,讀來催人淚下。字里行間,張自忠將軍義薄云天、精忠報國的英雄形象躍然碑上。
我從張將軍墳墓東邊沿一條小路走向梅花山頂。這里矗立著兩塊巨石,其上刻著兩首詩。
其一:誰許中原與亂兵?未死總負報國名。會有青山收骸骨,定教鳥獸祭丹心。
其二:敢死男兒張自忠,儒將碧血何雍容!藎忱虎嘯余馬場,贏得烈女嫁臨邛。
兩首詩的原文與落款均為張自忠手寫體。詩為心聲。張將軍對國家忠誠不渝、無私奉獻、舍生忘死的精神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山上下來,我又發現在梅花山的東側平地綠樹草坪之間,有一組反映張自忠和戰友們的抗日雕塑。張自忠和20多名如同真人模樣的戰士,呈現出指揮、射擊、投彈、躍進、犧牲等不同姿勢……在這些頭戴布帽和鋼盔的官兵作戰雕塑一側,用一二百塊大小不一的紅砂石堆積成立體的高低不同、厚度有異的“1940.5.16”字樣。紅砂石與身著墨綠色軍裝的官兵,使得雕塑鮮明生動。
這組雕塑充分展示了張自忠及其領導的三十三集團軍廣大官兵前赴后繼、不怕犧牲、視死如歸、英勇抗擊日寇的光輝形象。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張將軍為國捐軀后,在他生活戰斗過的許多地方都建有紀念館,或命名了張自忠路。
傳承是最有力的禮贊,賡續是最崇高的致敬。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我等中華兒女一定要學習傳承張自忠將軍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的寶貴精神,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為國效力、為國盡忠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