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07
炎炎夏日,河東大地迎來了一抹抹青春洋溢的身影。他們或來自本地,或從四面八方而來,奔赴基層、走進鄉村、探訪遺跡,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研學與社會實踐,用腳步丈量古老河東的歷史厚度,也用眼睛捕捉這片土地煥發出的時代光芒。

在平陸縣風口村,一場由共青團平陸縣委聯合運城學院文化旅游系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熱烈展開。大學生們來到風口桃花源研學教育基地,從參觀紅色軍事展館、體驗裝甲坦克駕駛,到采摘果園桃子、游覽森林康養基地,沉浸式感知鄉村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魅力。他們不僅用雙手協助改善夏令營住宿條件,還積極參與《我在風口等你》的節目排演,與平陸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宣傳片,在風口消夏文化節籌備中承擔起引導、服務、秩序維護等多重任務,展現了青年一代的擔當與實干。
在鹽湖區,470余名大學生則以“熱愛鹽湖 共促發展”為主題,參與了一次極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暑期研學實踐活動——
他們走進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探尋運城鹽湖五千年的文明演變;
漫步華夏始祖、中原霸主等展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訪運城博物館與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了解關公忠義精神與運城地域歷史。
“從歷史的厚重到創新的活力,每一處都讓我既親切又震撼。”晉中學院的運城學子何春鳴感慨,“作為大學生,我更堅定了用所學回饋家鄉的信念。”一次次參觀和交流,讓他們對家鄉有了更深的認同和歸屬感,也讓他們心中那份“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的信念愈發堅定。
與此同時,來自長安大學的“追溯文明源脈遠,守護生態輝光長”暑期社會實踐隊,則將目光聚焦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
在運期間,他們走進運城博物館、李家大院、東岳廟和河東池鹽博物館,在歷史遺跡中感悟文明的厚重與延續。他們在無釘榫卯的飛云樓上領略古代營造智慧,在鹽業文物中體悟“因鹽興邦”的文明演進,從鹽湖碧波、城市綠地到森林復綠,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回響。
一名帶隊老師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調研之旅不僅是歷史的觸摸,更是一次文明與自然共生理念的深度體察。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的實踐隊則深入萬榮縣南吳村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通過調研、采樣與建議,為當地鄉村振興貢獻智慧。他們走訪萬泉文廟、稷王廟、飛云樓等文化地標,梳理河東文化四大核心要素——建筑營造、祭祀禮儀、鹽業文明與關公信仰,系統解碼中華文明基因。
另一頭,在芮城縣永樂宮,西安工業大學的暑期社會實踐隊開啟了一段融合科技與藝術的文化探索。他們圍繞永樂宮壁畫的數字化虛擬修復,開展為期4天的專項實踐,推動高校與文保機構建立教學實踐合作關系,搭建傳統文化保護與新技術應用之間的橋梁。其間,他們還前往運城市文保中心和運城博物館,通過觀展與訪談進一步了解河東文脈。
這一夏,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大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在運城留下了青春足跡。從沉浸式鄉村體驗到文化遺產調研,從非遺技藝體驗到壁畫修復實踐,從鹽業文明追蹤到數字科技賦能,他們在走讀運城、沉浸體驗中不僅收獲了知識與能力,更與這座城市的文化根脈緊緊相連。
這一夏,河東大地的每一塊磚瓦、每一片鹽池、每一項非遺,都因青年學子的關注而煥發新的生機。他們用專業賦能文物保護,用行動踐行責任擔當,在河東大地上留下了屬于這個時代的青春注腳。
記者 楊洋 劉凱華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