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運城鐘鼓樓:鹽脈之上的文明坐標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05

晨鐘破曉,暮鼓催昏,報送吉時,祈愿太平,這動人聲韻曾是中國古代城市最鮮明的時間刻度。鐘鼓樓作為一座城的標志性建筑,居中而立,雄姿盡顯,除報時、顯威、導路外,更是文明存續(xù)的物化象征。

相較于西安鐘鼓樓的赫赫聲名,運城鐘鼓二樓略顯低調,似乎沒有那么厚重的歷史。它們靜立鹽湖北岸的老城街口,每日與往來行人擦肩而過,鮮少被刻意注視。殊不知,這兩座建筑恰是河東鹽文化的濃縮載體——從元代肇建到明代定型,磚木題字里藏著鹽業(yè)密碼,當代修復延續(xù)著文化根脈,皆鐫刻著鹽與城的千年羈絆,訴說著運城“因鹽而生、因鹽而興”的壯闊史詩。

鼓樓東面題字

因鹽而生

鹽業(yè)命脈鑄就雙子地標

運城的歷史,無疑是一部用鹽寫就的編年史。古稱“運鹽使司城”的運城,自元代后期筑城起,便成為全國鹽運體系的核心樞紐。鐘鼓二樓的相繼興起,絕非偶然——它們從誕生之初,就與鹽業(yè)經濟的脈搏同頻共振,清晨鳴鐘啟市、傍晚擊鼓收市,共同構成了這座“鹽運之城”的文化標志。

鐘樓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最初是圣惠古鎮(zhèn)(運城前身)西門的譙樓,承擔著瞭望的軍事功能。明代時改稱鐘樓,磚木結構的樓閣重檐斗拱,層層疊疊,樓下四面相交形成十字通道,天然成為城市的幾何中心。以其為中心輻射出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現(xiàn)在的七里崗、八里鋪等地名便是以此為坐標而衍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鐘樓的報時功能對鹽業(yè)運輸尤為關鍵:鹽車商隊需依據(jù)鐘聲規(guī)劃行程,確保在關卡關閉前抵達或出發(fā);明清時期,鐘樓周邊逐漸形成運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鐘樓底”可說是不少老運城人對市井繁華的集體記憶。

鼓樓的興建,則更直接地服務于鹽業(yè)經濟的運轉。明萬歷七年(1579),河東巡鹽御史房寰主持修建鼓樓,選址于如今的老東街與解放南路交叉口,正處于明代擴建后運鹽使司城的東軸線上。十字券洞的基座設計,巧妙契合了十字路口的地理特征,東西南北四門分別對應鹽運的四條主干道,為鹽流八方鋪設了無形軌道。元后期運鹽使司城初建時,便已奠定“以鹽立城”的格局;明代擴建后,鼓樓的興建更是將這一格局推向極致。它不僅是報時臺,更是瞭望哨——站在24米高的樓閣上,可遠眺鹽池全景,監(jiān)視鹽運通道的安全。對往來的鹽商巨賈而言,鼓樓是抵達運城的第一視覺標識,意味著即將進入這座“聚寶之城”;對世代居住的百姓來說,鼓樓的輪廓是家園的象征,鼓聲里藏著柴米油鹽的安穩(wěn)。

這種以鐘樓為核心的市井煙火,與鼓樓周邊的鹽商文化形成奇妙互補,共同勾勒出“以鹽興市”的城市圖景。對古代運城而言,鹽業(yè)生產與交易是城市的生命線,而鐘鼓二樓的存在核心,便是為此校準時間刻度:清晨鳴鐘,宣告鹽池開采、商號開市的開始;日暮擊鼓,標志鹽工收工、交易歇業(yè)的終結。鹽商依據(jù)鐘聲核算賬目,鹽工聽著鼓點往返鹽池,普通百姓順著鐘鼓聲安排生計。這座城的“生物鐘”,讓整個鹽運體系井然有序。

然而,這對雙子地標在戰(zhàn)亂中遭遇了相似的命運。1947年,在解放運城的戰(zhàn)役中,戰(zhàn)火將鐘樓徹底吞噬,鼓樓主體也被焚毀,僅存一面基座的磚券門洞。但即便在斷壁殘垣中,它們與鹽業(yè)的關聯(lián)仍清晰可辨——那些刻著鹽運印記的建筑構件,無聲訴說著“因鹽而生”的城市密碼,成為那段鹽運傳奇的見證。

題字寄意

磚木之上的鹽文化密碼

今天所見的運城鐘鼓樓,雖均為現(xiàn)代修復,但總有一些歷史被遺留了下來。細看鐘鼓樓上的題字,從基座四門的匾額到頂層檐下的題刻,可謂一部刻在石上的鹽文化詞典,將運城與鹽池的關系、鹽運的輻射范圍娓娓道來。

鼓樓基座東、西、南、北四門的石匾,堪稱鹽池生態(tài)與人文歷史的濃縮,延用的是明代城墻四城門的題字。東面“放曉”與西面“留暉”,以詩意筆觸勾勒鹽池的自然節(jié)律:清晨朝陽破曉,萬頃鹽湖被染;黃昏余暉灑落,湖面倒映著晚霞,早晚時間對照,暗示鹽業(yè)活動隨日出日落展開的規(guī)律。南面“聚寶”指的是鹽池禁墻三個主要城門中的聚寶門,其是鹽結晶外運、鹽業(yè)交易的中心場所,兩個字道盡了運城因鹽而富的秘密。北面“迎渠”則指水利與鹽業(yè)的共生,為紀念隋代河東督水監(jiān)姚暹修建姚暹渠而命名。這條人工河渠不僅保護鹽池免受洪水侵襲,更承擔著城市防洪排澇的重任,即便到今天仍是運城城區(qū)防洪排澇的唯一通道和水生態(tài)景觀帶,字里行間滿是古人對水利智慧的敬畏。

鼓樓頂層檐下的四塊藍底金字橫匾,則將視野拓展至廣闊的鹽運版圖。“南達樊鄧”(樊為湖北襄樊,鄧為河南鄧州)、“西入秦隴”(隴為甘肅天水)、“東逾周宋”(周為洛陽,宋為開封)、“北及燕代”(燕為北京,代為大同),這16個遒勁有力的顏體字源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晉問》,精準描繪出河東池鹽遠銷的范圍。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這些文字如同一張無形的鹽運地圖,既突顯運城鹽運樞紐的重要地位,也讓后人得以窺見當年鹽車轔轔、商旅不絕的繁榮景象。

重建后的鐘樓四門題字,則從更宏大的文明視角呼應著鹽文化根基。東門“啟夏”指河東開啟了中國第一個王朝的歷史,大禹建都安邑,啟建立夏朝,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西門“封虞”關聯(lián)舜建立的古虞國,更是將運城的文明史向前延伸;南門“來薰”取自舜帝《南風歌》“南風之薰兮”,既指鹽池滋養(yǎng)萬物的南風,也暗合鹽業(yè)生產依賴的氣候條件;北門“拱極”喻指河東作為古中國地理原點的地位,與鹽池吸引四方商旅的向心力形成呼應。四塊匾額“文明源起-鹽池滋養(yǎng)-四方來朝”的文化邏輯,與鼓樓的鹽運主題形成時空互補。

建筑形制與題字的呼應,更顯匠心。鼓樓十字歇山頂與半圓形券洞的空間呼應,加之三檐兩層的樓閣式結構,讓題字在不同高度形成視覺焦點,從地面到空中層層遞進地講述鹽文化故事;鐘樓“凸”形平面與十字歇山頂?shù)慕M合,通過抱廈、平座的設計更強化了沖擊力。而飛檐下的風鐸、梁末端的瑞獸、正脊上的屋剎,這些裝飾寓意祈福納祥、避火消災等。可以說,鐘鼓樓的每一處都成為鹽文化的載體。

修復新生

從歷史遺存到文化符號

戰(zhàn)火讓鐘鼓之聲戛然而止,但這對地標建筑的文化生命力,并未隨磚石崩塌而消逝。當代復建工程不僅是對建筑本體的修復,更是對鹽文化記憶的喚醒。

鼓樓復建于2013年~2015年,遵循原地址、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彰顯著對歷史的敬畏。施工團隊以1940年的老照片為依據(jù),結合北半部留存的基座,精準還原24米通高的磚木結構:三檐兩層的樓體、十字歇山頂?shù)妮喞踔溜w檐下的風鐸、正脊上的瑞獸裝飾,都力求與歷史原貌一致。據(jù)說,在樓上還有一面巨大的牛皮鼓——鼓身莊重,鼓聲悠遠,讓“無鼓不成鼓樓”的古語成為現(xiàn)實,重新回蕩在運城街頭。

鐘樓的重建則與盬街開發(fā)同步。這座高達28米的磚石木混合建筑,下部為十字券拱形門洞基座,上部為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形制宏偉。樓內有一口“百福鐘”:因元代原鐘形制無存,專家以明代青銅鐘為范本,邀請了13個縣市的百名書法家書寫100個“福”字鑄于鐘體,賦予其為百姓祈福的新內涵。鐘聲剛勁悠長,十里可聞,承繼著運城古老的青銅冶煉技術,亦奏響了當代發(fā)展的強音。

如此修復,并非簡單復古,更注入了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巧思。樓體的夜景立體亮化讓鐘鼓樓在夜幕中煥發(fā)光彩,與鹽湖的夜色交相輝映,讓游客能在光影中感受古今疊合的奇妙。尤其毗鄰的文化廣場和盬街,加以非遺項目與河東小吃,讓歷史地標從封閉的文物變成開放的公共空間,成為市民休憩、交流的場所。

如今的鐘鼓二樓,早已超越報時、瞭望的實用功能,成為承載城市記憶與鄉(xiāng)愁的文化地標。對老一輩人而言,它們是童年記憶里的城市中心,鐘鼓聲里藏著放學后的嬉鬧、集市的喧囂;對年輕人來說,它們是了解本土文化的窗口,從“放曉”“留暉”中讀懂鹽湖的晨昏,從“南達樊鄧”中想象鹽運的萬里征途,從“啟夏”“封虞”中觸摸文明的脈絡。而且隨著這兩年的文旅火熱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觸摸那些刻著題字的石匾,在晨鐘暮鼓中感受運城與鹽的千年羈絆。

從明代定型的鐘鼓雙子星,到當代修復后延續(xù)的精神地標,運城鐘鼓樓的變遷史正是河東鹽文化傳承的縮影。它們矗立在鹽湖北岸,既守望著過去——那些鹽商的故事、鹽工的汗水、治水的智慧;也迎接著未來——讓鹽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脈,成為運城走向更遠未來的精神根基。這對地標承載的,早已不止是時間的流轉,更是一座城市與一種文明的永恒對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