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5

黃河臂彎攬青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積極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努力探索一條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促進全流域生態保護上新臺階、綠色轉型有新進展、高質量發展有新成效、人民群眾生活有新改善。
運城處于黃河臂彎,全境屬黃河流域,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45公里,占全省的35.7%,是山西黃河岸線最長的市,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面積的14.4%。

和美鄉村“樣板村”——平陸縣圣人澗鎮寺坪村
2023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運城考察,作出重要指示,為運城落實國家戰略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諄諄囑托是千鈞重任,殷殷厚望是深切關懷,落實國家戰略、抓好黃河治理,是運城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系統謀劃:謀篇布局擘畫藍圖

旅游公路 串景成鏈(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
新征程上,我市錨定“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立足域內優勢,努力創造可借鑒、可復制的運城經驗和模式,走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行之路。
——頂層設計:從規劃先行到政策支撐。黃河保護,規劃先行。運城市率先在全省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年,為更精準貫徹落實國家戰略,對規劃進行了修編。相繼編制32個專項規劃,頒布17個地方法規,形成“總規劃+專項規劃+地方法規”的“1+N+X”制度框架。

全球視野 開放發展(運城鹽湖國際機場)
——先行示范:從探索求新到運城路徑。運城市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省委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同時結合運城實際,因地制宜,印發了《運城市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聚焦七大戰略部署,提出抓好六個先行示范,明確2025年重點工作措施,清單化列出168項具體創建工作和274個年度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220.9億元。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奮力蹚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區域協同:從打破壁壘到共治實踐。國務院批復《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后,運城聯合三門峽、渭南、臨汾三市創新體制機制,打破行政邊界,建立市級聯席會議制度,圍繞生態環境聯保聯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協作、文旅互融互促、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廊道,聯合簽署《區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議》,實現“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司法審判”聯動筑牢黃河安全防線,共同唱好“黃河大合唱”。

跨境電商 蓬勃發展(運城國際果品交易博覽會跨境電商展區)
生態筑基:綠水青山永續傳承
我市始終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全方位實施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大力推動“退鹽還湖”,奮力打造山水相映、古今交融、產城共生的現代化城市。

科技立身 強勢“領跑”(鹽湖區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污染防治: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實施總投資115.9億元的“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87個,全面取締了黃河、汾河干流沿岸1公里內污染企業,10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黃河干流(運城段)穩定保持在Ⅱ類水質。
——生態修復:開展系統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549.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76.41%、濕地面積3.83萬公頃,均居全省第一;林木覆蓋率31.52%,位列全省第二。地下水超采量由2.2億立方米減少至1.1億立方米,地下水位實現“止降回升”;累計修復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515個、面積954.3公頃,走在全省前列。

關帝祖廟 文脈悠長(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
——保護利用:推進山水城融合發展。近年來,運城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研究編制《運城山水城融合發展綜合片區項目策劃方案》,統籌“鹽夢長廊”與“鹽顏悅色”“中條外灘”協同發展,注重文商旅融合、古今交匯、人水相親,打造特色鮮明的“河東記憶”“晉南農莊”“城市陽臺”“創意空間”等精品板塊,扎實推進鹽湖生態保護治理、歷史文化傳承、文旅商融合發展等領域項目建設。
農業煥新:做優做強農業體系

引黃灌溉 惠澤民生(尊村引黃一級站加速從黃河提水,保障灌區灌溉用水)
我市以特優農業、工業農業、品牌農業、數字農業“四個農業”為方向,示范推廣“南糧北植”“南菜北種”“南茶北移”“南魚北養”模式,聚焦優質果蔬、飲品釀品、主食糕點、中藥材、肉蛋制品等五大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全產業鏈升級,打破傳統農業地理邊界,重塑“三晉糧倉”的現代農業新格局。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特”“優”農業,新認證“圳品”“綠色食品”等48個;水果多達169種,出口美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76個國家和地區;“夏縣西瓜”“稷山板棗”“萬榮三白瓜”“聞喜煮餅”“絳縣維之王”等一批優秀農業品牌成為“運城名片”;全市小麥占到山西省的55.7%,蘋果占到山西省的63%,蔬菜占到山西省的23.8%,漁業占到山西省的47.6%,成為山西省的“糧囤子”“果盤子”和“菜籃子”。
工業轉型:新質動能引領發展

創新驅動 轉型升級(中鋁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 史耀琪 攝
我市依托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打造產業轉移優先承接門戶。加快絳縣綠電產業園區建設,積極爭取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萬榮縣開展綠電園區批復實施,開展“政府+鏈主+園區”招商,省級產業鏈營收突破1200億元,2個省級專業鎮營收增長10%。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煉鋼先進產能占比達到80%以上,焦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100%。充分發揮“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牽引作用,戰新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4.6%。重點培育精品鋼、碳基新材料、鋁鎂精深加工等10條產業鏈,形成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型化工、新能源等為代表的工業體系。推動數字經濟園區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實現數字經濟規模增長16%,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1%。
文旅融合:千年文脈活力綻放

綠色轉型 提質增效(山西建龍實業有限公司精品鋼生產車間)
我市充分發揮“國寶第一市”資源優勢,傾力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堅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勢、以商增值。圍繞黃河文化、根祖文化、德孝文化、關公文化、池鹽文化、道教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出《忠義千秋》《永樂宮紀事》《關公頌》《黃河頌》等一批精品力作。積極發展首發、旅游演藝、非遺文創、低空旅游、數字文旅等經濟新業態,高標準舉辦關公文化旅游節、“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等文旅活動。運城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被央視評為深受歡迎的小眾旅游目的地和古建游熱門打卡城市。
開放賦能:構筑內陸開放高地

萬榮縣榮河鎮水稻產業欣欣向榮 張懷心 攝
我市充分發揮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運城機場航空口岸等對外平臺優勢,持續提升對外開放能級,傾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全市進出口實績企業達216家,進出口國別(地區)達110個,與“一帶一路”沿線44個國家有貿易往來,全市進出口總額連續3年突破百億大關,總額排名全省第二。
全市批準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達69家,對外投資完成6081.5萬美元,位居全省第二,跨境電商出口總額達9.6億元。
運城機場航空口岸成為全省唯一口岸要素配置齊全的支線機場口岸,通達國內外36個城市,開通中國香港和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航線,客運量突破2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7000余噸。

絳縣綠電園區分布式光伏項目
民生為本: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此同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群眾深度參與”“財政小市如何做好‘千萬工程’”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全市累計建成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6個。值得一提的是,芮城縣陌南鎮莊上村被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全國首個“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稱號。

黃河灘涂 產業向新(臨猗縣薛公灘發展黃河大閘蟹產業)
我市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行政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4%、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率達34.6%。落實山西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行動方案》,健全完善“建設規劃+行動方案+年度實施計劃”的城鎮化建設工作體系,啟動城鎮化建設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工作,省級試點縣新絳縣謀劃骨干項目21個,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從生態治理的“運城精度”到產業轉型的“運城速度”,從文旅融合的“運城深度”到開放發展的“運城廣度”,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運城特優”到新型城鎮化的“運城特色”,如今的運城,勇立潮頭的信心更加堅定,奮勇爭先的干勁全面點燃,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絢麗畫卷正在迤邐鋪展,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華彩樂章已在河東大地全面奏響!

七彩瑰寶 涅槃重生(運城鹽湖)

河津市大力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