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古人的治水經驗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8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除此之外,古人還有哪些治水經驗?是否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

城市防洪

筑墻挖溝——堵與疏的合理應用

城市防洪在古代備受關注,《管子·乘馬》對城市選址與防洪減災有很好的論述:“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也就是說,都城選址首先應避開洪澇災害頻發的地區。同時,建好城池后,還要“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管子·度地》)。因此,筑城墻成了古人防御洪水的重要方法。

安徽中部的壽縣古城三面環水,從高空俯瞰宛如一座“水上之城”,為解決防洪問題,當地在筑城墻時花了不少心思。

壽縣古城呈方形,城門四座,各門內都有甕城一座,門洞內皆為磚石券頂結構。城墻用土夯筑,外側砌磚,下為石基,高有8米多,頂寬6米。古城的西門和北門,內外門不在一條線上,內外門道呈90度直角,西門的外門向北,北門的外門向西。這種巧妙的設計,除了軍事防御上的考慮,最重要作用就是防洪。如果洪水沖破外門進入甕城,會因為這種設計轉變為渦流,從而減小對內門的沖擊力。

為了有效排泄城內積水,當時的人還在城墻根上挖了3個涵洞(現存2個)。這些涵洞由月壩和涵道構成。涵道位于城墻下約0.8米的地方,長約50米,兩頭分別連接城內城外,中間設有涵口。涵口之上筑有月壩,月壩與城墻等高,這樣既能幫助排水,又能防止洪水倒灌。更了不起的是,這一水利工程沿用至今。

此外,開挖溝渠也是城市防洪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江西贛州有一套始建于宋代的高效排水系統至今還在發揮作用,叫“福壽溝”。贛州古城依水而建,自唐代以來,洪澇連年不斷。“福壽溝”在建造上采用明溝和暗渠結合的方式。明溝在地面,暗渠在地下。明溝與贛州城區的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等數十口池塘相連。遇到大雨時,這些池塘能夠調節水流,減輕排水壓力。池塘與明溝還可以種植水生植物或養魚,為百姓增收。

防汛“神器”

埽工、植柳——取材自然固堤護岸

1.埽工。埽工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在護岸、堵口、截流、筑壩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筑構件,用料包括柳梢、蘆葦、秸稈和土、碎石等。

埽工技術起源較早,先秦時期就有類似的建筑,宋代已普遍應用在黃河治理工作中。我國不同時期建造埽工的材料和方法有所不同,最為成熟的是宋代的卷埽法。根據《宋史·河渠志》,我們為大家簡單介紹埽和埽岸的建造方法:

選地。先選擇一處寬平的堤面作為埽場。

鋪料。沿地面密鋪草繩,草繩上再鋪蘆葦一類的軟料,在軟料上面壓一層摻有碎石的土,再將大竹索橫貫其間。

卷捆。將逐層鋪好的埽料卷好后捆起來,并用較粗的葦繩拴住兩頭,做成埽捆。

就位。將埽捆運到堤身薄弱的地方,將其推下河,并用小竹索系在堤岸的柱子上,又在埽上打進長木樁,直戳地下,把埽固定起來。

經過這幾步,埽岸就建成了。

埽工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就地取材,制作較快,能在短時間內建成龐然大物,便于應急,而且柳梢、蘆葦、秸稈等軟料具有柔韌性,可以緩流留淤,所以常用于黃河等多泥沙河流的護岸、堵口等,在臨時搶險及堵口截流中也特別有效。當然,埽工也存在一些缺點,如體輕易浮,材料易腐朽,需要經常修理更換,維護費用高。現代黃河上的埽工已逐漸被土石工和混凝土工取代了。

2.植柳。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在河堤上種植柳樹可以固堤護岸,防御洪水。《管子·度地》中記載:“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這說明先秦時期,我國就開始使用這種方法了。

隋代以后,河堤植柳開始廣泛推廣,《開河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大業中,開汴渠,兩堤上栽垂柳。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植之。”到了宋代,河堤植柳更是被寫入國家法律中。

明代,植柳防洪的方法更加成熟,甚至有人總結出“植柳六法”,這個人就是黃河治理專家劉天和。當時,黃河經常泛濫,嘉靖初年更為頻繁,接連幾位大臣治理無功。嘉靖十三年,劉天和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管理河道。運河要借黃河水源,但河道淤塞,漕運阻隔。劉天和深入調查發現,河南堤岸無一牢固。筑堤雖不是治水的理想方案,但當時還是要靠筑黃河北岸之堤,以保障漕運。那么,如何加固河堤呢?劉天和便借鑒歷史,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臥柳、低柳、編柳、深柳、漫柳、高柳的“植柳六法”。

 (《中國應急管理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