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日報時間:2025-07-21
□楊民仆

河東池鹽博物館展出的蓑衣和斗笠 記者 劉亞 攝
蓑衣和斗笠,一般合稱蓑笠。據黃強介紹,蓑笠在我國上古時期就出現了。《詩經》里就有人們穿蓑衣戴斗笠的記載,《詩經·小雅·無羊》里云:“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何”即“荷”,意思是說:你到這青青草原來放牧,戴著斗笠,身披蓑衣,有時還背著充足的干糧餅。這是一首歌詠水豐草茂、牛羊成群的田園詩。
“蓑”最初用草編織而成,蓑草皮滑中空,用來制作蓑衣,雨水不易滲透,而且蓑草常見易得,平民百姓都能穿得起。“笠”則是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成的帽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晴雨皆宜,防曬又防雨。
《國語·齊語》中也有“首戴茅蒲,身衣袯襫(bó shì),沾體涂足,以從事于田野”的記載,袯襫即蓑衣,如后世《幼學瓊林》所言:“袯襫是農夫之雨具。”講的是齊國農民雨天身穿防雨的蓑衣干農活。
蓑笠在詩詞中多有出現。唐代張致和《漁歌子》云:“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晚唐詩人鄭谷《雪中偶題》亦云:“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蓑衣與雨傘相比,不僅避雨效果好,而且可以騰出兩只手干活。
(《新華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