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7-16
董納 劉君瑋
在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極為有限。面對蛇類獨特的外形、強大的生存能力及神秘莫測的行為方式,人們內心深處萌生出強烈的敬畏與崇拜之情,蛇也因此成為眾多氏族、部落尊崇的圖騰。據相關研究表明,《山海經》記載中國古代有58個信奉圖騰的部落,其中8個以蛇為圖騰。這些部落將蛇視為保護神與祖先的象征,深信蛇具備神秘的力量,能夠庇佑部落的繁榮昌盛與繁衍不息。

《山海經》中記載,上古神祇多為人首蛇身之態,最為著名的當屬女媧。傳說女媧人首蛇身,《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女媧,古神女之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據《帝王世紀》記載,其配偶伏羲同樣是人首蛇身。除女媧、伏羲外,我們熟知的水神共工及其臣相繇(相柳)也為蛇身,《海外北經》“禹殺相柳”處郭璞注:“共工,人面,蛇身,朱發。”《大荒北經》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上古山神燭陰也為蛇身,《海外北經》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蛇以多樣化的形象存在。女媧與伏羲是半人半蛇的形象,是蛇圖騰崇拜的人格化。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伏羲女媧絹畫系1963年4月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一般認為伏羲所執矩象征地,女媧所執規象征天,用以配合畫面上的日月星辰。
除此之外,一些不知名的山神也多為蛇身。《北山經》記載“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緹山。其神皆人面蛇身。”《大荒北經》載:“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海內經》載:“又有朱卷之國,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
一些上古神靈即便自身沒有蛇的特質,也多有“珥蛇”“踐蛇”“操蛇”或“銜蛇”的特點,如:《大荒東經》中,“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大荒南經》載:“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大荒北經》載:“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中山經》載:“神于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于江淵,出入有光。”《大荒北經》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珥蛇”即耳上掛蛇,“踐蛇”則是腳下踩著蛇,“操蛇”為手中持蛇,“銜蛇”為口中咬著蛇。蛇與古巫緊密相連,據學者研究,《山海經》中的“珥蛇”“踐蛇”等,是各地巫師匠以蛇為媒介,企圖獲得神秘的力量,達到通靈的效果。
《山海經》中蛇的形象充分體現出當時人們對蛇的高度尊崇,將其與創世、自然力量緊密相連,蛇成為溝通天地、承載人類原始信仰的關鍵符號。這主要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情況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充滿了未知與危險。蛇的生存能力及冬眠后復蘇、蛻皮重生等獨特習性,使人類認為它擁有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
(《北京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