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史>

亭子中的古人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時間:2025-05-28

□樊克雅

運城博物館絳守居園池亭子模型

有人說,亭是中國建筑物中無實用價值卻又最為奇妙的空間。確實,亭子是中國文人獨屬的小巧建筑,也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形制與功能保留最為完整的建筑類型之一。亭以有頂無墻為基本特征,造型變化多樣。明代造園家計成在我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園冶》中寫道:“(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亭的功能、造型,隨著時代的更迭而不斷變化。

《說文解字》釋“亭”:“民所安定也。”漢代劉熙《釋名》以“停”訓“亭”,認為亭是人停歇聚集的場所。亭子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最初用于軍事防御,因需容納士兵宿營生活起居,早期的亭建筑體積較大且多建在高處,形似堡壘。亭子依功能分為“旗亭”“市亭”“都亭”等。亭還是秦代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漢高祖劉邦早年就是沛縣泗水“亭長”,相當于村一級行政長官。

設置在交通要道的亭,效同驛站,作郵遞、停歇之用,亦稱“郵亭”“驛亭”,或“亭傳”。

漢代之后,官用驛站“亭傳”逐漸被更為常見的“路亭”取代。民間交通要道、村口或路旁均設亭,江邊也設渡亭,以備旅人停歇之用,或是作別親友、迎接賓客的特定場所。南京市棲霞區幕府山東北角,坐落著“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燕子磯,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此處有名亭磯頂亭。康熙、乾隆下江南均泊舟于此,在此亭中觀金陵盛景“燕磯夕照”,乾隆還在此題書“夜晚登臨,水月皓白,澄江如練”。

早期亭子是四方形木構建筑,常以草或瓦為頂。隨著時代發展,亭子的形式與構造,依據功能和周圍環境需求變得復雜多樣。亭子從雙層、由高臺為基的近似于樓的建筑群組,轉變為單層單體建筑。

園林與皇家苑囿的亭或有圍欄或窗,可供居住或宴請賓客之用。亭的建造材料多取茅、竹、木、石。蘇州拙政園尚存之前主人所建造茅亭,在山水花園眾亭中傲然獨立,表達園主淡泊之志。

亭可建于竹林,亦可在山巔,位置依據地勢環境靈活選擇。《園冶》中寫道:“花間隱榭,水際安亭,斯園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隱花間,亭胡拘水際?通泉竹里,按景山顛,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郁之麓。”

魏晉至隋唐,亭子的建造數量激增,一度達到了“無園不亭、無亭不園”的程度。據《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記載,最早在園林中出現亭是北魏時期,此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發,佛教盛行,文人雅士向往自然,尋求心靈解脫,產生了返璞歸真的思想。隋唐后亭子的發展,極大拓展了這一建筑的空間功能。《宋史·地理志》中所記載,宋徽宗“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崗以植杏林”。在皇家趣味影響下,士大夫群起效仿,建造了眾多的園林景觀。

文人士大夫逐漸參與到園林的修建當中,亭卸下防御與驛站的實用功能,開始轉向供人來往停歇、觀賞游玩的精神功能。與陂渚、江河、竹林、枯石相結合,增加了亭子的社交禮儀、宴飲游賞的功能。由此,亭子開始成為中國文人與雅集文化的建筑符號。

由文人、畫師參與的園林,主要是為了放松身心而建,此時的亭子建筑多負載風雅之意,供文人士大夫游賞賦詩之用。白居易《閑居自題》詩中云:“波閑戲魚鱉,風靜下鷗鷺。寂無城市喧,渺有江湖趣。”在他的洛陽履道里別業,修建有中島亭、琴亭,他命樂童于中島亭中奏樂,極盡風雅。

自宋代起,商賈或官宦常邀請好友、文人、畫師于亭中雅聚,作飲酒、和詩、品茗、撫琴的風雅活動。在《亭引》中記載了晉代到近現代亭記約124篇,其中就有王羲之《蘭亭集序》,歐陽修《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蘇軾《放鶴亭記》等。刺史歐陽修與民同樂:“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亭成為他表達人生追求、人格志向的物象。亭記描述的內容已遠超建筑物本身。亭子的存在不僅是為觀景、停歇、雅集,文人的喜好與情感,也讓亭子逐漸成為一種顯著的文化符號。

古人愛亭,在于亭子可作為人與自然溝通交流的媒介,其頂為天,基為地,柱似人,人入亭便與自然成為有機體。亭中人樂于其中進行交游活動、駐足遠眺。亭子獨特的建筑結構和開闊的視野,擴大了駐足之人的情感空間,讓人在有限的空間里容易對宇宙的無限生發出豐富的聯想。游覽者置身其中,做的是精神的“遠行”。 (《光明日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