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19
“五一”期間,日均客流量達四五百人,每日營業額近萬元……誰也沒想到,這組亮眼的數字,是坐落在夏縣泗交山上的河東陳記莊園創造的。
從鄉村小店,到“燒烤王國”,再到如今的鄉野莊園,一路逆風而行的“陳記”,正書寫著一部令人動容的創業故事。
30多年來,“陳記”的當家人陳安秋以超乎常人的堅持,在賒賬困境與疫情沖擊中守住初心;用天馬行空的創新,在菜品、文化與服務中注入獨特靈魂;憑敏銳果敢的判斷,于城市內卷中毅然“變道”,打造鄉村休閑新圖景。他用一爐炭火,點燃創業激情;以創新為筆,描繪商業藍圖;借轉型之力,開辟發展新局。

河東陳記莊園樹木蔥蘢,民宿房間掩映在樹林中。記者 金玉敏 攝
在堅持中澆筑燒烤夢想
1991年,臨猗縣楚侯鄉郭村,陳安秋守著村里那間小小的飯店,每日在灶臺與餐桌間奔波,日子平淡卻也被賒賬的陰霾籠罩。村民、朋友飯后一句輕飄飄的“記到賬上”,如同沉重的石塊,壓得店里流動資金愈發“稀薄”。
一次偶然的機遇,在運城市相關部門工作的一位下鄉人員踏入小店。煙火升騰間,兩人相談甚歡。對方望著局促忙碌的陳安秋,誠懇勸道:“別在村里耗著了,去城里闖闖,做個小生意,起碼能擺脫外債?!边@句建議,如同一束光照進陳安秋略顯灰暗的生活,點燃了他新的希望。
懷揣著1000多塊錢,陳安秋與妻子毅然踏上進城之路。然而,現實的冷水很快潑來,幾天的考察讓他們意識到,這點積蓄在城里不過是滄海一粟,幾乎什么都做不了。就在失望之際,新開的河東夜市提供了轉機——那里有空余檔位!夫妻倆二話不說,匆匆回村,將做飯的家伙什一股腦兒拉到夜市,決定投身燒烤行當。
創業初期,攤位前僅有夫妻二人忙碌的身影。準備食材、點燃炭火、烤制食物、招待客人,每一個環節都要親力親為。隨著生意漸漸有了起色,他們陸續雇用了幫手。從一個、兩個到四個,攤位也從4張桌子擴展到8張。陳安秋看著不斷壯大的攤位,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那時的河東夜市,尚顯冷清,年輕的陳安秋無暇暢想宏圖大業,只專注于眼前小小的攤位與推車,在煙火繚繞中,為生計拼搏。
披星戴月成了日常,每天黃昏出攤,三更回家。漫漫長夜里,疲憊與艱辛的感覺常常如潮水般涌來,這個來自古郇的樸實小伙也有撐不住的時候,“那段日子太難了”,他無數次在心底嘆息。
可每當夜幕降臨,攤位前熱鬧起來,看著食客們大快朵頤,聽著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所有的疲憊又瞬間消散。
“有人愿意來咱這兒吃飯,還能慢慢處成朋友,這就是對咱最大的肯定。”陳安秋回憶起那段時光,眼中依然閃爍著溫暖的光芒。客戶的認可、朋友的幫襯,如同黑暗中的明燈,支撐著他在艱難的創業路上咬牙前行。
歲月流轉,小小的地攤已承載不住陳安秋日益宏大的“燒烤夢”。
2000年,陳安秋在夜市租下一間門面,半門店半戶外的格局,見證著生意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同行因各種原因陸續轉行,陳安秋抓住機會,接手了他們轉讓的門店。一間、兩間、三間,他的燒烤攤不斷擴張,規模越來越大。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環保要求日益嚴格,食客對用餐環境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陳安秋敏銳察覺到這一趨勢,果斷決定從傳統炭火燒烤轉型為無煙燒烤。這一轉變,不僅是對環保政策的積極響應,更是為食客打造更優質用餐體驗的具體體現。
2017年,在眾人的質疑與反對聲中,陳安秋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投資近千萬元,在河東夜市打造一座“燒烤王國”。3層樓、3000多平方米的“陳記燒烤不夜城”拔地而起,將原本街頭巷尾的燒烤,送上了大雅之堂,成為宴請賓朋、享受生活的熱門之選。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餐飲行業遭受重創。彼時,陳安秋手中雖有四五百萬元資金,但燒烤城巨大的運營成本,仍令他的餐飲店運營困難。面對困境,他沒有選擇讓200多名員工放假,而是讓大家住在公寓樓宿舍,管吃管住,工資照常發放。
“不能放假,一放,人就散了,回不來了?!标惏睬锷钪瑔T工是企業的根基,只要人在,希望就在。在疫情期間,燒烤城斷斷續續經營,僅每月的員工工資支出就高達七八十萬元。
正是這份對事業的執著堅守,對員工的責任擔當,對“不能放棄”信念的始終秉持,讓“陳記”這個品牌在歲月的風雨中,一路披荊斬棘,愈發閃耀。

陳記燒烤店內明廚亮灶,讓消費者吃得放心。記者 金玉敏 攝
在創新中綻放多元魅力
踏入“陳記不夜城”,一場關于味覺與視覺的創新盛宴便徐徐展開。店中央的開放式操作間,既是美食誕生的舞臺,也是吸引食客目光的焦點。柜臺外側裝飾著舊唱片和收錄機,仿佛時光在此駐足;四周厚實的木質桌椅整齊排列,墻壁上陳列的老物件與桌上精致的烤爐,在昏黃燈光的烘托下,將古樸與熱鬧完美交融,既保留著市井煙火氣,又營造出獨特的沉浸式就餐氛圍,讓每一位食客仿佛穿越時空,開啟一場奇妙的美食文化之旅。
在陳安秋心中,菜品是餐飲企業的靈魂。他秉持著“提升菜品質量,保持親民價格”的理念,在創新之路上堅定前行。
“養這么多人,有些都跟著我干了十多年,不能說散就散?!睂T工的責任感,讓他在追求創新時更注重穩扎穩打。為此,他親自把控原料關,深入食材原產地考察,與優質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確保每一份食材都新鮮、安全;在烤制工藝上,帶領廚師團隊反復鉆研,從火候控制到調料配比,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只為烤出令人難忘的好味道;而價格方面,他始終堅守良心底線,用實惠的價格回饋食客。
如今的“陳記”已完成華麗蛻變,經營版圖不斷擴大。從河東夜市店、黃河夜市店,到鹽湖區舜帝陵景區對面的南薰坊店,再到臨猗直營店,每一家門店都成為當地的美食地標。
其中,南薰坊店更是將創新發揮到極致:店面設計緊跟潮流,時尚元素與燒烤文化碰撞出獨特火花;菜品創新上,秉持包容多元的理念,像爽口脆西芹、香酥脆皮茄等特色菜品,都是陳安秋外出考察后,結合本地口味改良升級的成果。
“陳記,不只有燒烤。”陳安秋目光堅定,“我們要打造河東乃至山西最大的燒烤城,讓食客在這里實現‘一站式’美食體驗,涮、烤、炒、煮、涼拌應有盡有,讓‘陳記’成為展現河東餐飲與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陳記河東燒烤城,美食與文化早已融為一體。陳安秋深知,文化是企業的根基與靈魂,因此,他在提升食品質量的同時,不遺余力地打造“陳記燒烤城”的飲食文化。
走進燒烤城,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一首專屬店歌《河東陳記之歌》在店內悠揚回蕩,“滿天紅,滿天紅,千年歲月一風情,河東陳記燒烤城……”朗朗上口的歌詞,搭配極具地域特色的旋律,將陳記的故事與河東文化娓娓道來,成為食客們心中獨特的記憶符號。
此外,陳安秋還邀請書法家撰寫《河東陳記燒烤城賦》,遒勁有力的書法作品懸掛在店內顯眼位置。這篇賦文不僅彰顯了陳記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更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與企業的凝聚力,讓每一位走進“陳記”的人,都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
為了給食客帶來更豐富的用餐體驗,陳安秋在服務上不斷推陳出新。無論是寬敞明亮的大廳,還是私密溫馨的包間,都配備了卡拉OK等休閑設備。食客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一展歌喉,讓用餐時光從單純的味覺享受,升級為集美食、娛樂、社交于一體的全方位體驗。
“一天不進步,就等于退步。”這是陳安秋的口頭禪,也是他創新的動力源泉。他多次帶隊前往山東淄博與江蘇徐州、南京等地考察學習,將先進的餐飲理念與服務模式帶回“陳記”,結合自身特色進行優化升級。
如今,“陳記”的服務不僅更加貼心周到,還充滿了個性化與創意,贏得了食客們的廣泛贊譽。

河東陳記莊園的林海樂園環境優美,可供游客露營。記者 金玉敏 攝
在轉型中開啟鄉野新篇
當城市餐飲賽道陷入白熱化競爭,陳安秋卻將目光投向了遠離喧囂的山野。
走進夏縣泗交鎮王家河村的河東陳記莊園,清脆鳥鳴與草木清香撲面而來,生菜、辣椒、番茄等蔬菜苗在陽光雨露中蓬勃生長,民宿、兒童樂園、休閑吊床與露天舞臺錯落分布,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休閑畫卷徐徐展開。這座充滿田園詩意的莊園,正是陳安秋帶領“陳記”主動“變道”、探索全新經營模式的生動實踐。
陳安秋與夏縣泗交鎮的緣分始于8年前的避暑之旅。每年盛夏,他都會暫別城市的喧囂,來到這片清涼的山野調養身心。2024年,望著村里那座荒草叢生、長滿洋槐樹的荒山,他敏銳捕捉到鄉村旅游與生態餐飲的發展機遇。盡管當時山上雜草瘋長,幾乎遮蔽道路,但他毅然簽下承包合同,投入150萬元開啟改造工程。短短一個月時間,他帶領團隊清理荒草、栽種蘭花,讓昔日荒蕪的山野搖身一變成為頗具特色的餐飲場所。隨后,他乘勝追擊,在今年春節前夕完成了民宿建設,年后又緊鑼密鼓籌備兒童樂園,趕在“五一”假期前正式開放,以完善的休閑娛樂業態迎接八方來客。
談及此次“變道”的初衷,陳安秋坦言:“這幾年大環境不好,城里餐飲市場太‘卷’了。不少商家推出的優惠套餐看似實惠,實則難以保證品質,絕非長久之計。”
他深知,與其在同質化競爭中消耗,不如另辟蹊徑?!胺床膏l村既是情懷,也是商機?!标惏睬镄χf,山里清新的空氣、閑適的節奏,不僅契合都市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更為“陳記”開辟了全新的增長賽道。
莊園內,孩子們可以在游樂園喂養孔雀、野豬、火雞,在沙池撈魚、溪澗抓螃蟹,或是歡唱卡拉OK;大人們則能漫步菜畦采摘新鮮蔬果,躺在吊床上享受山間清風,或是圍坐露天舞臺,欣賞免費的電吹管表演——這些豐富的體驗,正是陳安秋精心設計的差異化競爭力。
在經營模式上,河東陳記莊園徹底突破了傳統燒烤店的邊界。這里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燒烤品類,而是根據游客口味靈活調整菜單,推出農家燉菜、山野時蔬等家常美味,打造“餐飲+住宿+娛樂”的休閑娛樂綜合體。這種轉變不僅滿足了家庭游客、康養人群等多元客群的需求,更通過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增加消費場景,大幅提升了經營效益。“五一”期間,莊園日均客流量達四五百人,營業額近萬元,亮眼的數據印證了“變道”決策的前瞻性。
事實上,陳安秋的戰略轉型早有伏筆。2018年,他成立山西河東陳記餐飲有限公司,完成從個體戶到規范化企業的升級,為品牌擴張奠定基礎。從街頭手推車到5家城市分店,再到如今的鄉村莊園,“陳記”的商業版圖不斷延伸,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這個跨越35年的“陳記”品牌,不僅承載著運城無數食客的味蕾記憶,更以持續創新的姿態,在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的碰撞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商業傳奇。
記者 范 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