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科技抗旱,護航小麥生產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5-19

自3月中旬起,我市持續處于降水“空窗期”,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攀升2℃以上,再加多次大風天氣侵襲,土壤水分加速蒸發,失墑狀況愈發嚴峻。持續蔓延的旱情,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挑戰。

關鍵時刻,全市迅速行動,統籌資金調配、技術創新與人力支援,以科技為“硬核”支撐,構建起全方位抗旱防線。通過大力推廣有機旱作技術,發展滴灌、噴灌、微噴等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模式,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打響“抗大旱、保夏糧、保春播”的攻堅戰,全力守護農田“生命線”。

精準輸水

智能滴灌的“細水長流”

眼下小麥生長已進入灌漿期,5月13日,記者在臨猗縣嵋陽鎮祁任村村頭的一片麥田里看到,無數根黑色的滴灌帶若隱若現于郁郁蔥蔥的麥田里,為小麥輸送水分。

這些麥田是山西偉民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流轉地。自2021年7月成立,該合作社已流轉祁任村及周邊多村耕地共1854畝。去年,合作社在部分田地里鋪設了滴灌帶,可以隨時滴灌,解決用水難題,如今滴灌面積已近300畝。

這套智能滴灌系統搭載著土壤濕度傳感器與物聯網控制器,能夠實時監測地下20厘米—40厘米土層的含水量。當土壤濕度低于預設閾值時,系統會自動啟動水泵,通過壓力補償式滴頭將水肥混合液以每分鐘2升—4升的精準流量輸送至作物根部。

“就像給小麥定制了‘私人飲水管家’,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合作社理事長王偉民形象地介紹,鋪設滴灌帶一畝地要投資170元,但從長遠看近乎沒有投資。村頭33畝地,沒滴灌帶時僅27畝可利用,鋪設后土地全部得到利用。以小麥成熟后每畝掙140元算,不僅回本還能盈利,而且澆地輕松,農戶在家用手機就能操作。

“滴灌特別省水,傳統大水漫灌一畝地用水180立方米—200立方米,滴灌僅需30立方米。在麥苗生長初期,滴灌對麥苗根部透氣性好,可以減少根部病害。此外,滴灌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噴灌、滴灌適合大片田地,取消了田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這也是產量高的原因之一?!蓖鮽ッ裾f。

同樣,面對持續旱情,聞喜縣“噸半糧”示范基地也上演著“滴水潤穗”的科技圖景。5月12日,種植戶史小利輕點手機,上百畝滴灌管網隨即啟動,水流順著根系精準輸送。

“相比傳統漫灌,滴灌能節水50%,還能同步追施水溶肥。”史小利說。

數據顯示,全市通過推廣智能滴灌技術,今年春澆階段已累計節水超1500萬立方米,為后續抗旱工作預留了寶貴的水資源儲備。

立體澆灌

噴灌系統的多元解決方案

與滴灌的“精準滴灌”形成互補的,是噴灌系統的“大面積供水”優勢。滴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滿足作物精細化需水,而噴灌則憑借高效覆蓋能力成為大田抗旱的“主力軍”。這種“滴灌保精準、噴灌保效率”的組合拳,讓有限的水資源在抗旱保糧中發揮出最大效能。

在這場與旱情的較量中,各類噴灌設施在廣袤麥田里奏響“立體澆灌”的科技樂章。

走進臨猗縣嵋陽鎮祁任村的300畝高標準農田里,三腳架式噴灌桿如整齊列隊的衛士,伴隨著電機啟動的嗡鳴聲,細密水珠呈扇形灑向綠色的麥浪。

“這些噴灌桿搭載了自動升降裝置和壓力調節系統,能根據作物高度和土壤墑情調整噴灑角度與水量?!蓖鮽ッ窠榻B,自去年縣農業農村局投建噴灌系統后,單次灌溉時間從7天縮短至36小時,灌溉水利用率提高至75%以上。

在黃河之畔的平陸縣張店鎮,一場“人機協同”的抗旱戰役正火熱進行。

農戶們依托黃河提水工程,將機井、水庫與田間溝渠連通,配合微噴噴灌設備開展春澆作業。只見一根根微噴管在田壟間蜿蜒鋪開,隨著閥門的打開,水肥混合液被均勻噴灑出來,陽光下晶瑩的水幕與麥苗相映成趣。

4月25日,在芮城縣遠鵬家庭農場,2000畝麥田采用的桁架式噴灌系統堪稱抗旱“黑科技”。這種長130米的移動灌溉設備,通過在田間自動往返可確保每畝地受水量誤差不超過5%。

“一臺桁架噴灌一次能覆蓋250畝地,我們通過冬灌蓄墑與鎮壓保墑雙重措施,土壤含水量較去年同期提高3個百分點?!鞭r場主胡天妮展示著智能監測平臺的數據,“現在只需在手機上設置好參數,系統就能根據天氣和土壤濕度自動啟停,節水率超過40%?!?/p>

在全市“應澆盡澆”的抗旱部署下,噴灌系統正成為守護糧田的“硬核力量”。今年全市大中型灌區累計提水4.5億立方米,完成春澆600余萬畝次。其中,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設施推廣面積超66萬畝。從固定噴灌桿到移動桁架,從微噴到高壓噴灌,多元技術的協同應用,構建起一張覆蓋全域的立體澆灌網絡。

空中支援

植保無人機“把脈”噴防

當地面的滴灌、噴灌系統全力為麥田“解渴”時,天空中無人機編隊正以科技之力為小麥生長“護航”。

在極端天氣頻發導致病蟲害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我市將324萬畝小麥“一噴三防”(防干熱風、防病蟲害、防倒伏)任務與無人機技術深度融合,依托3159萬元抗旱救災資金,簡化采購與作業流程,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為飛防主力,構建起“天上飛防+地面灌溉”的立體抗旱網絡,目前“一噴三防”作業已全面完成。

5月13日,在鹽湖區解州鎮曲村,一場高效的“空中保衛戰”正在上演。伴隨著螺旋槳的轟鳴聲,兩架T70植保無人機以3米的高度掠過800畝連片麥田,機翼產生的下壓氣流將霧狀藥液均勻推送至每一片麥葉。

“過去人工噴藥,800畝地至少需要8天,還容易錯過病蟲害防治窗口期?!狈N糧大戶董會龍指著智能操控平臺介紹,“現在無人機搭載的變量噴灑系統,能根據紅外傳感器識別的作物密度,自動調整噴藥量,省水省藥超40%,兩架飛機3小時就能完成全部作業?!?/p>

無人機的“智慧大腦”是其高效作業的核心。每架植保無人機均配備RTK厘米級定位系統,結合衛星遙感繪制的農田地圖,可實現厘米級精準飛行,避免漏噴、重噴;AI圖像識別技術實時監測小麥長勢,一旦發現病蟲害高發區域,便自動增加噴灑劑量。

5月3日,在聞喜縣河底鎮莊兒頭村,翔垣暢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無人機操作員喬程垚展示著后臺數據:“飛機日均作業量達300畝,是人工效率的3倍。在小麥抽穗期,我們將磷酸二氫鉀、蕓苔素內酯與殺蟲劑科學配比,既防干熱風又促灌漿?!?/p>

為確保飛防作業質量,市農業農村局組建了12支專家服務隊,深入田間開展藥劑配方指導與設備調試。

“我們制定了嚴格的作業標準,要求飛行速度控制在每秒5米—8米,并通過無人機搭載的攝像頭實時回傳畫面,進行遠程質量監控?!痹摼种脖U菊鹃L史華鋒介紹。

如今,在運城廣袤的麥田,無人機與地面灌溉設施形成立體協同:地面的滴灌精準補水,噴灌大面積保墑,空中的無人機則及時“把脈問診”,構建起全維度的抗旱保糧屏障。這張科技織就的防護網,正以精準、高效的姿態,為夏糧生產保駕護航,讓“藏糧于技”戰略在抗旱實踐中綻放出蓬勃生命力。

記者 范 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